附子作为传统中医药中的“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应用历史逾两千年,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被列为下品,因其“大热之性,能温补阳气、挽救厥逆”,被历代医家视为治疗危急重症的要药,本文将从来源、性味、功效、炮制、应用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详细介绍附子,并结合附图说明其形态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来源与历史沿革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江油、陕西城固、云南腾冲等地,其中四川江油所产“附子”为道地药材,品质最优,其药用部位通常在夏季采挖,挖取后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再经不同加工方法制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等规格。
附子的药用历史悠久,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附子为核心组方,如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治疗少阴病下利清谷;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附子“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恶霍乱、胀满腹痛、脾泄冷痢,足膝寒疼,痿癖拘挛,肌冷多汗,心腹冷痛、肠鸣气转、气逆胸喉,腰脊引痛”,系统归纳了其温阳散寒、回逆救逆的功效。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具体应用如下:
回阳救逆
用于亡阳证,症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冷汗自出、呼吸微弱等,如《伤寒论》四逆汤,配干姜以增强温阳之力,炙甘草调和药性,共奏回阳救逆之效,现代临床常用于休克、心力衰竭、心源性水肿等属阳气衰微者。
补火助阳
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诸证,如阳痿早泄、宫冷不孕、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常配肉桂、熟地、山茱萸等,如肾气丸、右归丸;若脾肾阳虚,致五更泄泻,可配补骨脂、肉豆蔻,如四神丸。
散寒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心腹冷痛、阴疽疮疡等,风寒湿痹,关节冷痛剧烈者,配桂枝、麻黄、细辛,如乌头汤;心腹冷痛,配高良姜、香附,如附子理中丸;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者,配鹿角胶、熟地,如阳和汤。
炮制规格与性状特征(附图说明)
附子生品(乌头)毒性剧烈,内服需经炮制减毒,常见的炮制规格及性状如下(结合附图描述):
盐附子
【性状】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疤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裂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气微,味咸而麻,舌略麻木(图1-①)。
【炮制】取泥附子,浸入食用胆巴溶液中,每日晾晒,反复多次,直至表面盐霜均匀。
黑顺片
【性状】为不规则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1.5-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可见纵向导管束,气微,味淡(图1-②)。
【炮制】取泥附子,浸胆巴溶液后蒸煮至透心,纵切2-3mm厚,再用调色液(红糖、黄糖及色素)染色晾干。
白附片
【性状】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质脆易碎,气微,味淡(图1-③)。
【炮制】取泥附子,浸胆巴溶液后蒸煮至透心,剥去外皮,纵切薄片,晾干。
附图说明(图1)
- 图1-①:盐附子(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芽痕)
- 图1-②:黑顺片(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
- 图1-③: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用法用量
- 内服:需炮制后用,先煎1-2小时(可水解毒性成分乌头碱),用量3-15g。
-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洗。
使用禁忌
- 禁用人群:孕妇禁用;阴虚阳亢、真热假寒者禁用;严重心律失常、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十八反”)同用;不宜与犀角、朱砂等重镇药同服。
- 注意事项:生品内服宜慎,过量可致中毒(症状:口舌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胸闷、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中毒时可用绿豆、甘草、黄连解毒抢救。
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主要化学成分
附子含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毒性大)、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毒性小)、乌头原碱(几乎无毒),以及多糖、微量元素等,炮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单酯型,毒性降低而药效保留。
药理作用
- 强心与抗休克:附子提取物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微循环,抗休克作用显著。
- 抗炎镇痛: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对风湿性关节炎有效。
- 调节免疫:多糖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 温阳作用:改善肾阳虚模型动物的畏寒、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
临床应用
现代临床常用于:
- 心血管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力衰竭(配人参、麦冬);
- 消化系统: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配补骨脂、肉豆蔻);
- 风湿免疫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配桂枝、细辛);
- 其他:慢性支气管炎(配细辛、干姜)、阳痿(配淫羊藿、肉苁蓉)。
附子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来源 |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 |
性味归经 |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
功效 |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主治 | 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疽疮疡 |
常用炮制品 | 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
用法用量 | 内服:3-15g,先煎1-2小时;外用:适量 |
使用禁忌 | 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等同用;阴虚阳亢、实热证禁用 |
现代研究 | 强心、抗休克、抗炎、镇痛、调节免疫 |
相关问答FAQs
Q1:附子有毒吗?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A1:生附子含剧毒的双酯型生物碱(如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内服必须严格炮制减毒(如蒸煮、浸泡胆巴),使用时需注意:① 必须先煎1-2小时,可水解毒性成分;② 严格掌握用量,常规用量3-15g,不宜过量;③ 避免与半夏、瓜蒌等“十八反”药物同用;④ 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若出现口舌麻木、恶心等中毒症状,立即停药并就医。
Q2:附子与川乌、草乌有什么区别?
A2:三者均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不同部位,功效相似,但来源和毒性侧重不同:① 附子为乌头的子根(侧根),经炮制后毒性降低,长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多用于亡阳证、肾阳虚;② 川乌为乌头的母根(主根),毒性较强,长于“散寒止痛”,多用于风寒湿痹、寒疝腹痛;③ 草乌为野生乌头的块根,毒性最强,外用多,内服需极谨慎,常用于顽痹、跌打损伤,简言之:附子子根(补阳)、川乌母根(止痛)、草乌野生(毒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