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药材在传统中医药体系中,主要指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的干燥根,因其断面色泽红褐、质地坚实,民间习称“大红袍”,并非现代茶叶中的武夷大红袍,作为常用中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具有固精缩尿、涩肠止泻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以下从药材来源、形态特征、产地分布、采收加工、性效主治、真伪鉴别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关键特征描述,帮助识别药材真伪。
药材来源与植物形态
大红袍药材的原植物为金樱子,常绿攀援灌木,高可达5米,小枝红褐色,有皮刺,无毛或疏被毛;小叶3-7枚,椭圆状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1.5-3厘米,边缘有细锐锯齿,上面中脉下陷,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托叶针形,与叶柄离生,早落,花单生于叶腋,直径5-7厘米,花瓣白色,宽倒卵形;果梨形或倒卵形,紫红色,密被刺毛,萼片宿存,果肉可食,内含小瘦果多数,药用部位为其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以秋冬采者质佳。
药材性状特征(结合图片描述)
干燥根呈圆柱形或略扭曲,长短不一,直径1.5-4厘米,表面红褐色或暗红褐色,具纵皱纹及细支根痕,外皮较粗糙,偶有未除尽的细根或根痕,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红褐色,木部淡黄褐色或浅红棕色,呈放射状纹理,中心可见小髓部,气微,味甘、涩、微苦。
若为饮片(切片),多为类圆形或斜切片,厚2-5毫米,切面皮部与木部界限明显,皮部较薄,木部宽广,颗粒性,可见放射状纹理,部分切片因加工方式不同,断面偶有焦斑(炒制后),色泽加深。
产地与采收加工
产地分布
金樱子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如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四川等地,生于向阳山坡、灌丛、林缘或溪边,广东韶关、广西桂林、福建三明等地的道地药材因品质优良,素有“南金樱”之称。
采收加工
- 采收期:全年均可采挖,但以秋季(10-12月)采挖者根内淀粉含量高,质地饱满,药效最佳;春季采挖者因新芽萌发,根部养分消耗,品质稍次。
- 加工方法:采挖后,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净泥土,趁鲜切片或直接晒干,切片厚度约0.3-0.5厘米,晒干或低温烘干(不超过60℃),避免有效成分破坏,传统加工中,部分地区会用盐水略泡后晒干,以增强涩肠止泻之效。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涩、微苦,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主治
- 固精缩尿:用于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常与桑螵蛸、益智仁、菟丝子配伍,如《医方集解》中的“金樱子丸”。
- 涩肠止泻:用于脾虚久泻、久痢,常与党参、白术、芡实同用,增强健脾止泻之功;若治久痢脱肛,可配伍石榴皮、罂粟壳。
- 收敛止血:用于崩漏、便血,单用或配伍艾叶、阿胶,增强止血效果。
- 止咳平喘:部分医家用其治肺虚久咳,与百部、款冬花、五味子配伍,取其收敛肺气之效。
真伪鉴别与常见混淆品
市场上常见以蔷薇科其他植物根冒充大红袍,需注意鉴别,以下为真品与常见混淆品的特征对比:
特征 | 大红袍(金樱子根) | 混淆品1(小果蔷薇根) | 混淆品2(木莓根) |
---|---|---|---|
颜色 | 表面红褐色,断面皮部红褐,木部淡黄褐 | 表面灰褐色,断面灰白色,皮部较薄 | 表面暗红棕色,断面皮部与木部界限不明显 |
质地 | 坚硬,断面呈放射状纹理,颗粒性 | 较疏松,断面纤维性较强 | 质稍软,断面木部有裂隙 |
气味 | 气微,味甘、涩、微苦 | 气微,味淡,微涩 | 气微,味微酸,略带苦 |
形态特征 | 根圆柱形,偶有分枝,外皮具纵皱纹 | 根细长,直径多小于1cm,外皮有细小皮刺痕 | 根不规则扭曲,表面具横环纹,易折断 |
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樱子根含鞣质、黄酮、有机酸、多糖等成分,具有收敛止泻、抑菌、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临床常用于:
- 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其鞣质成分可保护肠黏膜,减少分泌。
- 泌尿系统疾病:用于小儿遗尿、老年人尿失禁,配伍补肾缩尿药可增强疗效。
- 妇科疾病:治疗脾虚型崩漏,与补中益气汤合用,标本兼治。
使用注意与禁忌
- 实热证、湿热证慎用:因其性涩收敛,湿热泻痢、小便涩痛者服用可能加重病情。
- 便秘者忌用:收敛作用可能加重肠道津液耗伤,导致便秘加剧。
- 用量控制:内煎汤,常用量10-15g;大剂量(30g以上)可能引起胃脘不适。
- 孕妇慎用:虽无明确禁忌,但其收敛特性可能影响胎儿,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大红袍药材和茶叶大红袍有什么区别?
A:两者来源完全不同,大红袍药材是蔷薇科金樱子的干燥根,性涩收敛,用于固精止泻等;而茶叶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一种,为乌龙茶,性温,具有提神醒脑、消食解腻等功效,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Q2:大红袍药材在储存时需要注意什么?
A: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避免受潮发霉(因含鞣质,易吸湿);同时防虫蛀(可少量放入花椒或硅胶干燥剂),储存温度建议控制在25℃以下,避免光照直射导致有效成分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