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茎类中草药是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用部位为植物的地下变态茎,富含淀粉、生物碱、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多种临床功效,由于块茎类药材形态各异、特征鲜明,通过图片识别不仅能帮助初学者快速掌握药材鉴别要点,还能在野外采集、药材采购中避免混淆,以下结合常见块茎中草药的形态特征、功效及图片识别要点进行详细说明,并辅以表格汇总关键信息,最后附相关问答以深化理解。
块茎类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多为林下、山地或人工栽培土壤,其形态因物种而异,有的呈圆柱形(如山药)、有的呈类球形(如半夏)、有的呈掌状分枝(如白及),图片识别时,需重点关注块茎的形状、表面特征(颜色、纹理、芽痕、须根痕)、断面质地(颜色、粉性、黏液性)及气味等核心要素,山药的块茎呈长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有纵沟及须根痕,断面白色,富黏液;而天麻的块茎呈椭圆形,表面有点状环纹及“鹦哥嘴”芽茎,断面半透明,角质样,这些特征在图片中清晰可辨,是鉴别真伪的关键。
常见块茎中草药详解及图片识别要点
-
山药
植物来源: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块茎。
形态特征:块茎呈长圆柱形,表面类白色或浅黄白色,有纵沟、须根痕及未除尽的栓皮,两端不平坦,断面白色,颗粒性,富黏液,遇碘液显蓝色(含淀粉)。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图片识别要点:注意其圆柱形外形、纵向沟纹及断面黏液性,避免与木薯(断面无黏液,有毒)混淆。 -
半夏
植物来源: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形态特征:块茎呈类球形,直径1-2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断面洁白,质坚实,粉性,味辛辣、麻舌(有毒,需炮制后使用)。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图片识别要点:关注类球形外形、顶端茎痕及周围麻点根痕,生半夏需与制半夏(表面黄色,味辛辣)区分。 -
天麻
植物来源: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形态特征:块茎呈椭圆形,略扁,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成的横环纹多轮,顶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鹦哥嘴”),底部有圆脐形疤痕,断面角质样,半透明,气特异,味甘。
功效:平肝息风、止痉、祛风通络。
图片识别要点:“鹦哥嘴”和横环纹是天麻的标志性特征,需与马铃薯(无环纹,断面不透明)鉴别。 -
白及
植物来源: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
形态特征:块茎呈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分叉,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纹及突起的须根痕,断面半透明,角质样,类白色,味苦、嚼有黏性。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图片识别要点:掌状分叉和同心环纹是白及的典型特征,图片中需注意其不规则形态与黄精(结节状,无环纹)的区别。 -
黄精
植物来源: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
形态特征:块茎呈结节状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半透明隆起的环节,有圆盘状茎痕及须根痕,断面角质样,或呈颗粒状,味甜,有黏性。
功效: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图片识别要点:结节状外形及半透明环节是黄精的关键,图片中需注意其与生姜(环节不明显,断面有筋脉)的区分。
块茎中草药图片识别关键信息表
药材名称 | 形状 | 表面特征 | 断面特征 | 气味/味道 |
---|---|---|---|---|
山药 | 长圆柱形 | 类白色,有纵沟及须根痕 | 白色,颗粒性,富黏液 | 巨,微甜 |
半夏 | 类球形 | 白色,顶端有茎痕,有麻点 | 洁白,粉性,坚实 | 辛辣、麻舌(生品) |
天麻 | 椭圆形略扁 | 黄白色,有横环纹,“鹦哥嘴” | 角质样,半透明 | 气特异,甘 |
白及 | 不规则扁球形 | 灰白色,有同心环纹及须根痕 | 半透明,角质样,类白色 | 味苦,嚼有黏性 |
黄精 | 结节状圆柱形 | 黄白色,有半透明环节 | 角质样或颗粒状,味甜黏性 | 甜,有黏性 |
注意事项
块茎中草药的图片识别需结合实物特征,部分药材(如半夏、天麻)存在伪品混淆风险,用马铃薯仿制天麻(无横环纹和“鹦哥嘴”),用芋头仿制半夏(断面无粉性),建议通过专业图鉴、权威数据库(如《中国药典》配套图片)或咨询专业人士进行综合判断,避免误用。
相关问答FAQs
Q1:块茎中草药图片识别时,如何区分天麻和其伪品“紫茉莉根”?
A:天麻的标志性特征是“鹦哥嘴”(顶端红棕色干枯芽苞)和点状环纹,断面角质样半透明;而紫茉莉根呈长圆锥形,表面有纵沟及横长皮孔,断面平坦,显纤维性,角质样不明显,味淡,图片中可通过顶端芽苞和环纹数量快速区分:天麻环纹多轮且紧密,紫茉莉根皮孔散在无规律。
Q2:新鲜块茎中草药(如生姜、山药)与干燥品在图片识别中有哪些差异?
A:新鲜块茎通常颜色鲜亮,含水量高,断面多汁且黏液性强(如新鲜山药断面黏液拉丝明显);干燥品则颜色较深(如干山药表面黄白带焦斑),断面干燥、粉性或角质化,黏液性减弱,图片识别时需注意干燥品的皱缩纹理和断面特征,例如新鲜天麻断面半透明,干燥后则略显角质化,但横环纹仍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