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是传统补益类中药,别名“刺拐棒”“坎拐棒子”,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之效,现代研究证实,刺五加含多种活性成分,在抗疲劳、调节免疫、改善神经功能等方面作用显著,是药食同源的代表性植物之一。
植物形态特征
刺五加为落叶灌木,株高1-6米,茎直立或攀援,密生细刺,老枝灰褐色,嫩枝黄褐色,具明显皮孔,叶为掌状复叶,互生或轮生,小叶5枚,稀3-4枚,椭圆状倒卵形或长圆形,长5-13厘米,宽3-7厘米,边缘具尖锐重锯齿,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沿脉疏生柔毛,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黄绿色,花瓣5枚,雄蕊5枚,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成熟时紫黑色,具1粒种子,花期5-7月,果期8-10月,其叶形与五加相似,但茎枝密生刺,可与之区分。
主要化学成分
刺五加的活性成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刺五加苷:核心有效成分,如刺五加苷B(含羞草苷)、刺五加苷E(丁香苷)、刺五加苷D等,具有调节中枢神经、抗缺氧、抗应激作用。
- 多糖类:刺五加多糖(Acanthopanax polysaccharides)能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调节肠道菌群。
- 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等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血管作用。
- 三萜类及甾醇:如齐墩果酸、β-谷甾醇,具有抗炎、降血脂、护肝作用。
- 挥发油及微量元素:含多种挥发油成分及锌、铁、硒等微量元素,参与机体代谢调节。
药用价值与临床应用
刺五加在传统医学中主要用于“脾肺气虚、心肾不足”诸症,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具体如下表:
应用方向 | 症状/病症 | 用法用量 |
---|---|---|
补气健脾 | 脾肺气虚导致的乏力、食欲不振、便溏 | 刺五加15g,黄芪10g,水煎服,每日1剂 |
补肾安神 | 肾虚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心悸健忘 | 刺五加10g,酸枣仁15g,煎服,睡前加服 |
抗疲劳 | 体力透支、工作疲劳、免疫力低下 | 刺五加片,每次2片(每片含生药0.3g),每日3次 |
神经衰弱 | 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 | 刺五加苷制剂,每次50mg,每日2次 |
心血管辅助 | 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辅助治疗) | 刺五加15g,丹参10g,水煎服,每日1剂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刺五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抗应激,通过增加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含量改善情绪,通过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提升免疫,还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
使用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口干咽痛)、实热证(高热、便秘)患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可能引起失眠、心悸、血压升高等,一般停药后可缓解;对五加科植物过敏者禁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正在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者需谨慎,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用法用量:常规煎剂用量为10-30g;片剂或颗粒剂需遵医嘱,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
相关问答FAQs
Q1:刺五加可以长期服用吗?
A1:刺五加作为补益药,短期服用(2-4周)安全性较高,但长期服用(超过3个月)需根据体质调整,中医认为“气有余便是火”,长期服用可能助火伤阴,导致口干、便秘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周期性服用,如服用1个月后停药1周,或配合滋阴药(如麦冬、石斛)同用,避免不良反应。
Q2:刺五加和西洋参有什么区别?
A2:二者均为补气药,但功效侧重不同:刺五加性温,补气兼能补肾安神、强筋骨,适用于气虚兼肾阳不足(畏寒、腰膝酸软)者;西洋参性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适用于气阴两虚(乏力、口干、心烦)或热病后气阴耗伤者,简单说,刺五加“温补”,西洋参“凉补”,需根据体质选择,气虚偏寒者用刺五加,气虚偏热者用西洋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