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接骨草为忍冬科植物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Lindl.)的干燥地上部分,别名陆英、蒴藿、走马风、八棱麻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夏、秋二季采收,晒干或鲜用,作为传统常用中药,接骨草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具有祛风利湿、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水肿、脚气、产后恶露不尽及痈肿疮毒等症。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接骨草性味辛、苦,寒;归肝、肾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祛、活、消、利”:
- 祛风利湿:善于治疗风湿痹痛,尤其适用于关节红肿、屈伸不利者,可配伍威灵仙、防己、秦艽等增强祛风通络之效;对湿热脚气、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苍术、黄柏、薏苡仁同用,以清热利湿。
- 活血散瘀: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筋伤,能促进瘀血消散、骨痂形成,常配伍自然铜、骨碎补、续断等接骨续筋药;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尽,可配伍益母草、当归、桃仁等活血化瘀药。
- 消肿止痛:对外痈、疮毒、皮肤湿疹等,内服或外敷均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以增强消肿之力。
- 利尿通淋:对湿热淋证、小便涩痛,可配伍车前子、滑石、瞿麦等,以清热利尿通淋。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接骨草的药效物质基础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化学成分,并表现出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一)主要化学成分
成分类别 | 代表成分 |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芦丁、异槲皮苷等 |
三萜类及皂苷 | 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接骨草皂苷等 |
挥发油 | 主要含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芳樟醇等 |
多糖类 | 接骨草多糖,由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等组成 |
其他 | 鞣质、生物碱(如接骨木碱)、微量元素(钙、磷、锌等) |
(二)药理作用
- 促进骨折愈合:接骨草中的黄酮类成分和多糖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加速骨痂形成;其含有的钙、磷等微量元素能为骨修复提供原料,动物实验显示,接骨草提取物能缩短大鼠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密度和生物力学强度。
- 抗炎镇痛:槲皮素、芦丁等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挥发油中的芳樟醇具有局部麻醉和抗炎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疼痛有显著缓解效果。
- 免疫调节:接骨草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同时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对免疫紊乱相关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 利尿消肿:三萜类成分和钾离子能促进钠离子排泄,增加尿量,减轻水肿;对湿热型水肿、肝硬化腹水有一定疗效。
- 抗氧化与抗肿瘤: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延缓衰老;体外实验显示,接骨草提取物对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增殖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临床应用与配伍
接骨草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内服、外用均可,常根据病情配伍其他中药,以增强疗效:
(一)骨科疾病
- 骨折、软组织损伤:新鲜接骨草捣烂外敷患处,或配伍自然铜15g、骨碎补12g、续断10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结合外敷,可促进瘀血消散和骨痂形成。
- 风湿痹痛:接骨草30g,配伍威灵仙15g、防己10g、秦艽12g,水煎服,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若属风湿热痹,关节红肿,可配伍忍冬藤20g、络石藤15g、黄柏10g,以清热通络。
(二)内科杂病
- 水肿、脚气:接骨草20g,配伍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30g,水煎服,适用于湿热型水肿;脚气肿痛可加木瓜15g、牛膝10g,引药下行。
- 产后瘀血腹痛:接骨草15g,配伍益母草20g、当归12g、桃仁10g(炒),水煎服,活血化瘀、止痛止血。
(三)外科皮肤科
- 痈肿疮毒、湿疹:鲜接骨草适量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30g、金银花20g、连翘15g,水煎服,药渣外敷,适用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湿疹瘙痒可配伍地肤子15g、白鲜皮12g,煎水外洗。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一)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浸酒、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 特殊用法:骨折复位后,可用接骨草鲜品捣成泥状,加少许白酒调匀,外敷患处,每24小时更换1次,连续使用7-10天。
(二)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活血作用可能引起流产);体质虚寒、脾胃虚弱者慎用(性寒伤脾胃);月经量过多者不宜单用(活血可能导致经量增多)。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十八反”禁忌);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患者慎用,可能增强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停药后可缓解;外敷时若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并清洗皮肤。
混淆品种鉴别
接骨草易与同科植物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混淆,两者功效相似,但植物特征和药用部位有区别,需注意鉴别:
鉴别项目 | 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 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
---|---|---|
植物形态 | 茎圆柱形,绿色至红褐色,具纵棱,髓部白色疏松 | 茎圆柱形,灰褐色至黑褐色,具明显皮孔,髓部黄白色 |
叶 | 羽状复叶,小叶3-7枚,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叶缘有锯齿 | 羽状复叶,小叶3-7枚,椭圆形或卵圆形,叶缘具粗锯齿 |
花序 | 顶生圆锥花序,花小,白色或黄白色 | 顶生伞房状圆锥花序,花较大,白色 |
果实 | 浆果状核果,成熟时红色,直径3-4mm | 浆果状核果,成熟时暗红色或黑色,直径5-6mm |
药用部位 | 干燥地上部分(茎、叶、花) | 干燥茎枝或根皮 |
市场上部分地区将接骨木地上部分当作接骨草使用,虽功效相近,但接骨木以“续筋接骨”见长,而接骨草“祛风利湿”作用更突出,临床应用时需根据具体病症选择。
相关问答FAQs
Q1:接骨草真的能“接骨”吗?其促进骨折愈合的原理是什么?
A1:传统认为接骨草能“接骨续筋”,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其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三方面:①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加速骨基质形成和钙化;②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维持骨代谢平衡;③提供丰富的钙、磷等微量元素,为骨修复提供原料,临床观察显示,接骨草配伍自然铜、骨碎补等中药内服,结合外敷,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轻疼痛和肿胀,尤其对新鲜骨折和骨折延迟愈合效果较好。
Q2:接骨草和接骨木有什么区别?日常使用时如何选择?
A2:接骨草与接骨木虽同属忍冬科,且均有活血接骨、祛风利湿之效,但植物特征、药用部位和侧重点不同:接骨草以地上部分入药,性寒,长于祛风利湿、消肿止痛,适用于风湿痹痛、水肿、湿疹等;接骨木以茎枝或根皮入药,性平,偏于续筋接骨、活血化瘀,更适用于骨折筋伤、跌打损伤,日常使用时,若以“祛风利湿”为主(如关节肿痛、水肿),选接骨草;若以“接骨续筋”为主(如骨折、筋伤),选接骨木,需注意两者不可混用,以免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