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中草药巴石香,又名“石香薷”“香茹草”,为唇形科石香薷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及长江流域的山坡、林缘、溪边及石缝中,因其全株带有浓郁香气,且常生于岩石缝隙间而得名“巴石香”,作为传统民间草药,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名医别录》,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行气止痛之效,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含挥发油、黄酮类、香豆素等成分,具备抗菌、抗炎、抗病毒等药理活性,以下从植物形态、生长环境、药用价值、采收加工及图片识别要点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常见混淆物种对比及使用注意事项。
巴石香的植物形态特征
巴石香为直立草本,株高20-60cm,全株密被细柔毛,茎四棱形,基部常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呈丛生状,表面紫褐色或绿褐色,节部略膨大,叶对生,叶片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4cm,宽1-2.5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具锯齿,叶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两面均被毛,揉搓后有浓郁辛香气味;叶柄长3-8mm,密被柔毛。
花序为顶生穗状花序,长2-6cm,由多轮轮伞花序组成;苞片倒卵形或菱状卵形,长不超过花萼,先端尾尖,边缘具缘毛;花萼钟形,长约2mm,外面被柔毛,萼齿5,三角形,近等大;花冠淡紫色或白色,长约4mm,冠筒基部不明显,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对能育,后对退化,花药2室,叉开;花柱先端近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小坚果卵球形,长约1mm,褐色,光滑无毛,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与分布
巴石香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适宜生长在海拔200-1500m的山坡灌丛、林缘路旁、溪沟边及岩石缝隙中,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石灰岩山地生长最佳,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野生资源丰富,但近年来因过度采挖及生境破坏,部分地区资源量下降,已有人工栽培尝试。
药用价值与应用
传统功效
巴石香以全草入药,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本草纲目》记载其“主霍乱吐泻,心腹冷痛,寒湿水肿”,传统多用于:
- 祛暑解表:用于夏季感冒、暑湿感冒,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胸闷恶心,可与藿香、佩兰、厚朴配伍;
- 化湿和中: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呕吐泄泻,单用煎服或与苍术、陈皮、半夏同用;
- 行气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脘腹冷痛、痛经,可配伍高良姜、香附、乌药。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分离鉴定发现,巴石香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香荆芥酚(约40%)、百里香酚(约25%)、对-聚伞花素(约10%)及柠檬烯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显著);黄酮类成分(如木犀草素、芹菜素)可抗炎、抗氧化,减轻炎症反应;其煎剂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并有轻微解热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
现代临床常用于:
- 肠炎、细菌性痢疾:单用巴石香全草30g煎服,或与黄连、木香配伍;
- 暑湿感冒、空调病:巴石香、金银花、连翘各15g,薄荷6g(后下),水煎服;
- 皮肤湿疹、瘙痒:取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采收加工与资源保护
采收加工
巴石香药用部位为全草,最佳采收期为开花初期(6-7月),此时挥发油含量最高,药效最佳,采收时齐地面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洗净泥土,切段,阴干或低温(≤50℃)烘干,忌暴晒,以免挥发油散失,成品以身干、色绿、香气浓郁、无杂质、无霉变为佳,贮于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资源保护
巴石香虽分布较广,但部分地区因无序采挖及生境破坏,野生资源已显不足,建议:① 合理采收,留种保育,避免采挖幼苗;② 开展人工栽培,可采用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选择排水良好的坡地或田垄,春季播种或分株栽种,生长期间注意除草、施肥;③ 加强野生资源保护区建设,限制过度采挖,实现可持续利用。
巴石香图片识别要点
野生中草药巴石香的图片识别需重点关注以下特征,避免与唇形科相似植物混淆(如石香薷、香薷、紫苏等):
- 茎:四棱形,紫褐色或绿褐色,密被细柔毛,节部膨大;
- 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锯齿,叶面深绿、背面灰绿,揉搓有辛香气;
- 花:顶生穗状花序,花冠淡紫色或白色,二唇形,小坚果卵球形、褐色;
- 生境:常生于山坡岩石缝隙、林缘、溪边等向阳湿润处。
以下为巴石香与相似植物形态对比表,便于准确识别:
特征 | 巴石香 | 石香薷(同属) | 香薷(唇形科香薷属) |
---|---|---|---|
株高 | 20-60cm | 15-40cm | 30-90cm |
茎 | 四棱,紫褐色,密被柔毛 | 四棱,绿紫色,被倒向柔毛 | 四棱,淡紫色,被疏柔毛 |
叶 | 卵形,边缘锯齿,揉搓辛香 | 线状披针形,全缘或稀疏锯齿,香气浓 | 披针形,边缘具锯齿,香气较淡 |
花序 | 穗状花序,花冠淡紫/白色 | 穗状花序,花冠紫红色 | 穗状花序,花冠玫瑰红色或淡紫色 |
小坚果 | 卵球形,褐色,光滑 | 长圆形,淡褐色,网纹明显 | 长圆形,黄褐色,网纹不明显 |
相关问答FAQs
Q1:巴石香和香薷有什么区别?如何通过图片准确区分?
A:巴石香与香薷虽均为唇形科药用植物,但可通过以下特征区分:① 叶片形态:巴石香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明显锯齿;香薷叶片披针形,边缘锯齿较浅或近全缘。② 茎部颜色:巴石香茎多呈紫褐色,密被柔毛;香薷茎淡紫色,被疏柔毛。③ 花冠颜色:巴石香花冠淡紫色或白色;香薷花冠玫瑰红色或淡紫色,颜色更深。④ 气味:两者均有香气,但巴石香揉搓后辛香气味更浓郁,香薷香气较清淡,图片识别时,若观察到卵形带锯齿叶、紫褐色密毛茎,基本可确定为巴石香。
Q2:巴石香使用时有哪些禁忌?是否所有人都适合服用?
A:巴石香性辛温,虽功效显著,但并非人人适用,使用时需注意以下禁忌:① 阴虚血燥者忌用:症见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潮盗汗等,因辛温之品易耗伤阴液;② 实热证及孕妇慎用:实热感冒(高热、口渴、便秘)服用可能加重症状,孕妇因辛温行气可能动胎;③ 不宜过量久服:过量可能导致口干、便秘、胃部不适,一般每日用量10-30g,煎汤内服;④ 过敏体质者需试服:少数人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首次使用可先少量试服,无不适后再正常使用,若需长期服用或治疗慢性疾病,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