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作为“中华药都”,其中草药种苗产业是整个中药材产业链的源头,直接关系到药材的品质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托悠久的种植历史、适宜的自然条件和完善的产业体系,亳州中草药种苗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格局,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中药材供应提供了优质“种源保障”。
亳州中草药种苗种类丰富,涵盖根、茎、叶、花、果实等多种药用部位,既有传统道地药材,也有特色新品种,从白芍、牡丹、菊花(亳菊)等亳州“四大药”的种苗,到丹参、桔梗、板蓝根、白芷等大宗药材种苗,再到金银花、黄芪等适应性广的品种,形成了多品种、多规格的种苗供应体系,以亳州核心产区谯城区为例,其种苗繁育面积超10万亩,年供应优质种苗达数亿株,不仅满足本地30万亩中药材种植需求,还远销安徽、河南、山东、四川等多个药材主产区,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草药种苗集散地。
在种苗品质上,亳州依托“道地性”优势,形成了独特的质量管控体系,亳州是众多中药材的道地产区,如亳芍、亳菊等,其种苗经过长期驯化,具有遗传稳定性强、有效成分含量高、抗逆性好等特点;当地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繁育模式,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提供统一的技术标准、种源供应和质量检测,确保种苗纯度和质量,亳州部分龙头企业采用组织培养、温室育苗等现代技术,实现了白芍、牡丹等药材的脱毒苗繁育,有效解决了传统留种导致的品种退化、病虫害积累等问题,种苗成活率从传统的70%提升至95%以上。
技术支撑是亳州中草药种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亳州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中草药种苗繁育工程技术中心、种质资源库等平台,对道地药材种质资源进行收集、鉴定和保存,推广“物联网+育苗”模式,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等设备,实时监控育苗环境,实现精准化管理,在病虫害防治上,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确保种苗绿色安全,在丹参种苗繁育中,通过施用生物菌剂防治根腐病,既保证了种苗健康,又降低了种植后期的田间管理成本。
市场体系建设方面,亳州已形成“线下交易市场+线上电商平台+物流配送”的立体销售网络,线下依托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设立专门的种苗交易区,提供看货、检测、交易、运输等一站式服务;线上通过“亳州药网”等电商平台,实现种苗线上展示、在线交易和物流跟踪,年线上交易额突破10亿元,亳州还定期举办中草药种苗展销会、产业论坛等活动,加强行业交流,拓展销售渠道。
尽管亳州中草药种苗产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部分品种标准化程度不高,散户繁育的种苗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市场信任度;二是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足,部分野生种源面临流失风险;三是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极端天气易导致种苗供应波动,亳州将进一步强化种苗标准化建设,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加强种质资源创新与保护,选育更多高产、抗病、有效成分含量高的优良品种;推广设施农业和保险机制,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巩固“中华药都”种苗供应的核心地位。
相关问答FAQs
Q1:选购亳州中草药种苗时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A:选购亳州中草药种苗时,首先应选择正规企业或合作社提供的种苗,查看其《生产经营许可证》《质量合格证》等资质文件;其次观察种苗外观,根系应完整、须根发达,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芽势饱满(如芽苗类应具有3-5片真叶,根茎类应芽眼清晰);可根据种植需求选择适宜品种,例如北方寒冷地区宜选择抗寒性强的丹参种苗,而南方湿润地区则需关注抗根腐病的白芷种苗,必要时可要求提供种苗有效成分检测报告。
Q2:亳州中草药种苗产业近年来有哪些新的扶持政策?
A:亳州近年来加大对中草药种苗产业的扶持力度,主要包括:一是财政补贴,对新建标准化育苗基地的企业或合作社,给予每亩2000-5000元的一次性补贴,并对购置育苗设施(如智能温室、喷灌系统)给予30%的补助;二是技术推广,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等机构,定期开展种苗繁育技术培训,免费发放《中草药标准化育苗技术手册》;三是金融支持,推出“药苗贷”专项产品,为种苗繁育主体提供低息贷款,额度最高可达500万元;四是品牌建设,对获得“道地药材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的种苗产品,给予每个产品10万-20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打造“亳州药苗”区域公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