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皂,作为中国传统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其果实形如牙齿,且古代常用于洗涤、去垢而得名,又名“皂荚”“大皂角”,豆科植物皂荚树(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果实为其正品,主产于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用,牙皂在中医药体系中历史悠久,兼具药用、药用及部分民俗用途,其独特的药理特性使其在历代医籍中备受关注,现代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其活性成分与临床价值。
牙皂的来源与性状鉴别
牙皂为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果实,呈较直的圆柱形,略扁或稍弯曲,长5-11cm,宽0.8-1.5cm,表面紫棕色或紫黑色,被灰白色蜡质粉霜,擦去后显光泽,有细浅的纵向裂纹及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皂角刺基部的残痕),顶端有乌喙状的花柱残基,基部有果柄残痕,质硬,不易折断,断面黄棕色,中间有疏松的髓部,或有淡绿色或淡棕色的丝状物(维管束),气特异,有刺激性,味先甜后辣,久嚼有麻舌感。
需注意的是,市场上存在混淆品,如山皂荚(Gleditsia japonica)的果实,其较小,长3-7cm,直径0.8-1.2cm,表面棕褐色,油点较稀疏,断面中央无髓或髓部较小,正品与混淆品的主要区别可通过果实大小、表面颜色、油点密度及断面特征进行鉴别(见表1)。
表1:牙皂正品与常见混淆品性状对比
| 特征 | 正品牙皂(皂荚果实) | 山皂荚果实 |
|--------------|----------------------------|----------------------------|
| 果实形态 | 圆柱形,较直,长5-11cm | 较小,略弯曲,长3-7cm |
| 表面颜色 | 紫棕色或紫黑色,有灰白蜡霜 | 棕褐色,蜡霜较少 |
| 油点特征 | 疣状突起油点密集 | 油点稀疏 |
| 断面 | 中央有疏松髓部,可见丝状维管束 | 髓部无或较小 |
| 气味 | 气特异,味先甜后辣,麻舌 | 气稍弱,味微苦辛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中医理论认为,牙皂辛、咸,性温,有小毒,归肺、肝、大肠经,其性走窜,善于开窍通关、祛痰止咳、杀虫止痒,外用还能消肿散结,临床应用广泛,具体功效如下:
开窍通关,急救昏迷
牙皂辛散走窜,性烈善开,能通关开窍,用于中风、痰厥、癫痫等所致的闭证,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涎壅盛者,常与细辛、半夏等配伍,如《伤寒论》中“稀涎散”以牙皂、白矾为末,温水灌服,可催吐痰涎,缓解气道阻塞,现代临床中,对痰涎阻塞喉间的急性窒息,也可用牙皂催吐急救,但需严格控制剂量。
祛痰止咳,平喘利咽
其咸能软坚,辛能行散,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分泌,增强排痰功能,适用于咳喘痰多、黏稠难咯之证,如《金匮要略》之“皂荚丸”,以牙皂酥炙为末,蜜丸治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对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等痰多黏稠者有一定疗效,外用研末吹喉,可治喉痹、风痰闭塞咽喉。
杀虫止痒,解毒消肿
牙皂外用具有杀虫止痒、解毒散结之功,可用于疥癣、湿疹、皮肤瘙痒、疮疡肿毒等,如《千金要方》以牙皂煎汤洗疥疮,《外科正宗》用牙皂与大黄、芒硝等同用,治痈肿初起、红肿热痛,现代研究证实,牙皂提取物对疥螨、真菌、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外用制剂常用于治疗皮肤顽疾。
泻下通便,消积导滞
牙皂辛温行散,能通利大肠,用于大肠气滞、大便秘结,尤其适合体实者,常与枳实、厚朴等配伍,增强行气导滞之力,但因其有小毒,现临床较少内服用于通便,多以外用或配伍入复方中。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牙皂的活性成分复杂,主要含三萜皂苷类(如皂荚苷A、B、C)、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鞣质、有机酸(如琥珀酸)、蜡质及甾醇等,其中三萜皂苷为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祛痰作用
牙皂皂苷能刺激胃黏膜及咽喉部黏膜,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同时能降低气管黏膜表面张力,促进痰液排出,其祛痰作用强度与氯化铵相当,但起效更快。
抗菌抗炎作用
牙皂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真菌(如皮肤癣菌)也有杀灭作用;其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炎症模型有显著抗炎效果。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牙皂皂苷有短暂的降压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Na⁺-K⁺-ATP酶活性有关,但大剂量可导致心律失常,需谨慎使用。
其他作用
牙皂提取物还具有杀精、抗肿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氧化等作用,其中杀精作用使其被研究为外用避孕药的潜在成分,但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表2:牙皂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化学成分 | 主要成分示例 | 药理作用 |
|----------------|----------------------------|----------------------------|
| 三萜皂苷类 | 皂荚苷A、B、C | 祛痰、降压、心肌收缩、杀精 |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 | 抗炎、抗氧化、抗菌 |
| 鞣质 | 没食子酸鞣质 | 收敛、止血、抑菌 |
| 有机酸 | 琥珀酸、苹果酸 | 调节代谢、辅助抑菌 |
临床应用与配伍
牙皂在临床中需根据病情选择内服或外用,并注意配伍与炮制:
内服应用
- 中风口噤:配细辛、薄荷,煎汤服,如《太平圣惠方》“皂角散”。
- 癫痫痰盛:配半夏、天南星、全蝎,祛痰开窍,定痫止痉。
- 咳喘痰稠:配桔梗、甘草、贝母,增强祛痰止咳之效,或用蜜炙牙皂,缓其烈性。
外用应用
- 疥癣瘙痒:煎汤外洗,或与蛇床子、苦参、地肤子同用,增强杀虫止痒之功。
- 疮疡肿毒:研末调敷,或与大黄、芒硝共研,醋调外敷,消散痈肿。
- 急性喉梗阻:取牙皂3g,研细末,吹入鼻中,催吐痰涎,缓解气道阻塞(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炮制减毒
牙皂生品毒性较强,内服易致呕吐、腹泻,多外用;临床内服多用制品,如蜜炙牙皂(用炼蜜拌炒至表面深黄色,减少刺激性)、麸炒牙皂(麸皮炒至表面微黄,缓和药性),炮制后可降低毒性,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使用注意与禁忌
牙皂辛温走窜,有小毒,使用时需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 用量控制:内服剂量宜小,一般1.5-3g,多入丸散剂,避免入汤剂煎煮过久;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洗。
- 禁忌人群:孕妇、体虚及咯血患者禁用,因其辛散走窜,易耗气伤阴或动胎;无实邪者(如阴虚咳嗽、津亏便秘)忌服。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严重者可出现溶血、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中毒时应立即停药,并予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以免增强毒性;与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合用时,可能增加其毒性,需谨慎。
相关问答FAQs
Q1:牙皂和家里用的洗衣皂(肥皂)有关系吗?
A1:牙皂与日常洗衣皂(肥皂)的原料来源不同,但均含皂苷类成分,具有清洁作用,日常肥皂是动植物油脂与氢氧化钠反应制成的脂肪酸盐,而牙皂是天然植物皂荚树的果实,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皂苷(非脂肪酸盐),虽古代曾用牙皂洗涤去垢,但现代药用牙皂主要取其开窍、祛痰、杀虫等药理作用,而非作为清洁剂使用,两者成分、功效及用途有本质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Q2:牙皂有小毒,日常家庭中可以自行使用吗?
A2:不建议家庭自行使用牙皂,牙皂虽为传统中药,但其毒性较强,内服对剂量、炮制方法及适应症均有严格要求,若自行判断病情或用量不当,极易引发中毒反应(如剧烈呕吐、腹痛、溶血等),外用时也需根据皮肤状况选择浓度,避免刺激皮肤,如需使用,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严格控制剂量、用法及疗程,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