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栀香附”并非单一药材,而是中医临床常用的配伍组合,分别指栀子与香附两味药,二者性味功效不同,但配伍后可协同增效,常用于肝郁气滞兼有郁热之证,是调和肝脾、清解郁热的经典配伍。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其苦寒沉降,能清泻三焦实火,尤其善清心肝之火除烦热,同时可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常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等症,如《伤寒论》中栀子豉汤,以栀子配豆豉,治伤寒误治后心烦不得眠;《金匮要略》茵陈蒿汤中,栀子配合茵陈、大黄,治湿热黄疸。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性味辛、微苦、平,归肝、三焦经,被誉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长于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其辛香行散,能通行三焦,尤善疏肝气之郁滞,调经血之不畅,常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脘腹痞闷、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症,如柴胡疏肝散中,香附配柴胡、白芍,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加味乌药汤中,香附配乌药、缩砂仁,治气滞痛经。
二者配伍,一清一散,相辅相成,栀子苦寒清泻肝经郁热,香附辛行疏解肝气郁结,既针对“郁热”之标,又兼顾“气滞”之本,共奏疏肝解郁、清热泻火之功,肝郁日久易化火,气滞常伴随热结,栀香配伍正是切中此病机,临床常用于治疗肝郁化火证,症见胸胁胀痛灼热、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头晕目赤、月经先期量多色红、乳房胀痛有块等;亦可用于肝胃不和,症见脘腹胀痛、嗳气反酸、烦躁易怒、舌红苔黄等。
在妇科疾病中,栀香附配伍应用尤为广泛,如肝郁化火型月经不调,常配当归、白芍、柴胡、丹皮等,养血疏肝、清热调经;治疗乳腺增生症,属肝郁痰火者,可配瓜蒌、贝母、夏枯草等,清热化痰、疏肝散结;更年期综合征见心烦易怒、潮热盗汗者,可配知母、黄柏、浮小麦等,滋阴清热、疏肝解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用于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炎、胃溃疡,症见胃脘灼痛、嗳气吞酸、口干口苦,可配黄连、吴茱萸、佛手等,清泄肝胃、理气和胃。
使用时需注意,栀子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或配伍健脾之品如白术、茯苓;香附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不宜单独大量使用,以免耗伤阴血,二者配伍用量一般为栀子6-12g,香附6-15g,具体需根据病情调整。
栀子与香附基本信息对比表
项目 | 栀子 | 香附 |
---|---|---|
来源 | 茜草科植物栀子干燥成熟果实 | 莎草科植物莎草干燥根茎 |
性味归经 |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 辛、微苦、平,归肝、三焦经 |
功效 |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
主治 | 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热吐衄 |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
常用配伍 | 豆豉(除烦)、茵陈(退黄)、黄连(泻火) | 柴胡(疏肝)、白芍(养血)、当归(调经) |
栀香附配伍临床应用举隅
适应证 | 症状表现 | 常用配伍(示例) | 用法用量(参考) |
---|---|---|---|
肝郁化火型月经不调 | 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胸胁胀痛、口苦 | 栀子、香附、当归、白芍、柴胡、丹皮 | 栀子10g,香附12g,当归10g,水煎服 |
肝胃郁热型胃炎 | 胃脘灼痛、嗳气反酸、烦躁易怒 | 栀子、香附、黄连、吴茱萸、佛手 | 栀子9g,香附10g,黄连6g,水煎服 |
肝郁气滞型痛经 | 经前乳房胀痛、小腹胀痛、经行不畅 | 栀子、香附、乌药、延胡索、当归 | 栀子6g,香附15g,乌药10g,水煎服 |
相关问答FAQs
Q1:栀香附适合哪些人群使用?哪些人不适合?
A1:栀香附适合肝郁化火证人群,常见症状包括情绪不畅、胸胁胀痛或灼热、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女性月经不调(量多色红、痛经)、头晕目赤等,不适合脾胃虚寒者(易腹泻、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因栀子苦寒易伤脾胃;也不适合阴虚血热者(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因香附辛香温燥,可能耗伤阴血,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Q2:服用栀香附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A2: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冰饮、肥肉、辣椒、酒类),以免助湿生热或影响药效;不宜与温补类药物(如附子、干姜、肉桂)同用,以免减弱清热功效;若服药后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疗程不宜过长,一般3-7天,若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