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三七豆究竟是何物?与传统三七有何不同及其功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三七豆,俗称“田七豆”,实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成熟果实或地方俗称,其药用价值以根部(三七)最为显著,兼具止血与活血双重功效,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之一,三七主要分布于云南文山、广西靖西等海拔800-1000米的亚热带地区,适宜温暖湿润、荫蔽的环境,栽培需3-7年方可采收,故有“七”年得“七”之称,其根呈类圆锥形或纺锤形,表面灰褐色或黄棕色,质坚实,断面皮部灰绿色或黄褐色,木部色较浅,习称“铜皮铁骨”,是鉴别三七品质的重要特征。

中草药三七豆

三七的药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其“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进一步强调“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足见其在中医药中的地位,现代研究表明,三七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三七皂苷(如人参皂苷Rg1、Rb1、三七皂苷R1等)、三七素(田七氨酸)、黄酮类、多糖、挥发油及多种微量元素,这些成分共同发挥药理作用。

三七的核心功效可概括为“止血不留瘀,活血不伤正”,其止血作用源于三七素,能缩短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数量,促进血小板聚集;而活血化瘀则归功于三七总皂苷,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过度聚集及血栓形成,同时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三七还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保护心脑血管、调节免疫及降血脂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症,以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高脂血症等疾病。

为更直观展示三七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功效,特整理如下表:

中草药三七豆

化学成分 主要含量 核心功效
三七总皂苷(PNS) 12%左右 扩张血管、抗血栓、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肌细胞、降血脂
三七素(田七氨酸) 7%-2.8% 止血、缩短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数量
黄酮类化合物 6%-1.4%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保护血管内皮
三七多糖 3%-10% 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抗肿瘤辅助作用
挥发油 1%-0.2% 镇静、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现代制剂中,三七的应用形式多样,如三七粉(直接冲服或外敷)、三七片、三七胶囊、血塞通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等,极大拓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日常保健中,三七粉因服用方便,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亚健康状态,但需注意用量,一般每日1-3克,过量可能引起口干、失眠等不良反应。

三七的使用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孕妇、月经期女性及过敏体质者慎用;阴虚口干、血热妄行者不宜单用;服用期间忌食生冷、辛辣及萝卜,不宜与藜芦同用,优质三七应具备“体重、皮细、质坚、断面灰绿色、无裂痕”等特点,选购时需注意区分伪品,如菊三七、莪术等,避免误用。

相关问答FAQs

Q1:三七和西洋参、人参都属于人参属,三者功效有何区别?
A:三七、西洋参、人参虽同属五加科人参属,但功效侧重不同,三七性温,兼具止血与活血,长于化瘀止痛,尤擅治疗跌打损伤及出血瘀血并存之症;西洋参性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适用于气阴两虚、津伤口渴者;人参性温,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主要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重症,兼能生津安神,简言之,三七“活血止血”,西洋参“补气养阴”,人参“大补元气”,需根据体质和症状选用。

中草药三七豆

Q2:普通人可以长期服用三七粉进行保健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A:普通人长期服用三七粉需谨慎,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三七性温,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上火(如口干、便秘)、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或影响凝血功能,健康人群若无明显瘀血或出血倾向,不建议盲目长期服用;若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如高血脂、高黏血症),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服用,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孕妇、儿童、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者禁用或慎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河北安国药材种子
« 上一篇 昨天
中草药栀香附的功效、应用及炮制有何讲究?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