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地处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2℃,降水量1100毫米,无霜期平均220天,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这里土壤肥沃,多为黄棕壤和砂姜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富含硒元素,造就了信阳中药材“道地性”强、品质优良的特点,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信阳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便有零星种植记载,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格局,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涉及品种300余个,其中茯苓、灵芝、金银花、山茱萸、桔梗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占比达65%,年产值突破50亿元,带动10万余农户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在品种布局上,信阳立足山区资源禀赋,构建了“南药北药互补、道地药材与特色药材并重”的种植体系,南部大别山区以茯苓、灵芝、天麻等木本和菌类药材为主,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发展林下种植;北部平原及丘陵地区侧重金银花、桔梗、板蓝根等草本药材,推广“粮药间作”“果药套种”模式,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以商城县为例,作为“中国茯苓之乡”,茯苓种植面积达15万亩,占全国总产量的18%,年交易量超8万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新县依托生态优势,灵芝种植规模突破5万亩,开发灵芝孢子粉、灵芝茶等深加工产品,产值超10亿元,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为提升中药材品质,信阳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科研院所制定《信阳道地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涵盖茯苓、灵芝等20余个主导品种,明确产地环境、种苗繁育、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在罗山县、光山县等地建立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30个,面积达12万亩,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由企业提供优质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合作社组织农户统一标准种植,确保药材质量可控,截至2023年,全市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基地8个,“信阳灵芝”“商城茯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
产业融合发展是信阳中药材种植的鲜明特色,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加工企业,全市中药材加工企业达12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2家,开发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保健食品等200余种产品,如信阳同合药业的中药饮片远销东南亚,淮滨县的中药提取物出口欧美,推动“中药材+旅游+康养”融合,在新县、商城打造中药材观光园、康养基地,举办“中国(信阳)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吸引游客体验采药、炮制等传统中医药文化,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8亿元。
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信阳市出台《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每年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品种改良、基地建设、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实施“中药材种业振兴工程”,建立茯苓菌种、灵芝菌种等繁育基地8个,实现主栽品种自主繁育;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合作,成立信阳中药材研发中心,开展茯苓多糖提取、灵芝孢子粉破壁等关键技术攻关,累计获得专利成果36项,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成商城县中药材专业市场、固始县药材交易中心等大型交易市场6个,年交易额超30亿元,产品销往国内20余个省份及韩国、日本等国家。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信阳中药材种植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产区种植技术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户分散种植导致品质参差不齐;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条仍需延伸;市场信息不对称,“药贱伤农”现象偶有发生;专业人才短缺,尤其在中药材种植管理、产品研发等领域缺口较大。
信阳将聚焦“道地化、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方向,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计划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5家,打造“信阳中药材”区域公共品牌,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让“天然药库”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相关问答FAQs
Q1:信阳中药材种植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A:信阳中药材种植的核心优势包括:①气候条件优越,属南北过渡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②土壤富含硒元素,肥力高,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积累;③道地药材品种丰富,如茯苓、灵芝等品质优良,市场认可度高;④政策支持力度大,从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提供保障;⑤产业基础扎实,形成种植、加工、销售融合发展格局,带动农户增收效果显著。
Q2:如何提升信阳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
A:提升信阳中药材市场竞争力需多措并举:①强化标准化生产,扩大GAP基地认证规模,统一种苗、种植和加工标准,确保药材质量稳定;②延伸产业链,加大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开发中药饮片、保健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业效益;③加强品牌建设,整合“信阳灵芝”“商城茯苓”等地理标志资源,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④拓展销售渠道,依托电商平台和线下专业市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市场开拓;⑤培育专业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种植、加工、营销等领域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