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月季花为蔷薇科植物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的干燥花,别名月月红、四季花,因花期绵长、月月开放而得名,春末夏初花半开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杂质及花梗,阴干或晒干,其花呈类球形,直径1.5-2.5cm,花瓣多层,卵形,先端尖,表面紫红色或淡红色,边缘微波状;花萼卵形,先端尾尖,棕绿色;雄蕊多数,黄色;雌蕊花柱突出,有细毛,质轻,气香,味微苦、涩。
月季花性甘、微温,归肝经,具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之功效,中医理论认为,其味甘能缓,微温行散,入肝经血分,既善活血化瘀以调经,又能疏肝解郁以止痛,为妇科调经常用药,亦可用于肝郁气滞、跌打损伤等症,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行腹痛、胸胁胀痛、肝胃气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等症。
从化学成分看,月季花含挥发油0.03%-0.05%,主要成分为香茅醇(约35%)、橙花醇(约15%)、牻牛儿醇(约10%)、香叶醇(约8%)等,具有芳香气味;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槲皮素、山奈酚、异槲皮苷等,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还含鞣质(约10%)、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乙酯、β-谷甾醇及微量元素(如铁、锌、铜等),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月季花的药理基础,其中挥发油具有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酮类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鞣质则有收敛止血之效。
在临床应用中,月季花主要用于妇科疾病,对于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常配伍当归、川芎、香附、红花等,以增强活血调经之力,如《本草纲目》记载“月季花,活血,消肿,敷毒”,治疗“月经不调”,若兼肝郁胁痛,可配柴胡、白芍、甘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对于跌打损伤瘀肿,可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三七、乳香、没药内服,以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月季花还可用于肝胃气痛,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配佛手、香橼、玫瑰花等,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现代临床亦有将其用于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等属气滞血瘀者,取得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方面,月季花内服常用量为3-6g,煎汤,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使用时需注意,月季花性温,活血作用较强,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月经过多者、无瘀滞者慎用,以防加重出血;不宜与藜芦同用,遵循“十八反”配伍禁忌,储存时应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避免香气散失。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月季花的多种活性,抗炎实验表明,月季花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E2(PGE2)和白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释放有关,镇痛作用方面,月季花提取物能提高小鼠热板痛阈,减少醋酸引起的扭体次数,显示中等程度的镇痛效果,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抗氧化能力较强,可能与其延缓衰老、改善皮肤微循环相关,临床观察显示,以月季花为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总有效率达85%以上,且不良反应较少。
为更直观展示月季花的基本信息,特整理如下表:
项目 | |
---|---|
拉丁名 | Rosa chinensis Jacq. |
药用部位 | 干燥花 |
性味 | 甘、微温 |
归经 | 肝经 |
功效 | 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 |
主治 |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胸胁胀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3-6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禁忌 | 孕妇禁用;月经过多者、无瘀滞者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
储存 | 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
相关问答FAQs:
问:月季花和玫瑰花功效有什么区别?两者可以互换使用吗?
答:月季花与玫瑰花均为蔷薇科植物花,功效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侧重,月季花性偏温,活血调经作用较强,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兼能疏肝解郁;玫瑰花性温,更侧重疏肝解郁、调经止痛,且和胃醒脾,常用于肝胃不和、脘腹胀痛、月经不调(偏肝郁),两者不可简单互换:若以活血调经为主(如闭经、瘀血痛经),宜选月季花;若以疏肝解郁、和胃为主(如胁痛、脘闷、经前乳胀),宜选玫瑰花,临床常配伍使用,增强疗效。
问:月季花适合哪些人群使用?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月季花适合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行不畅、经色暗紫)、胸胁胀痛、跌打损伤瘀肿等人群,尤其适用于女性肝郁血瘀者,使用时需注意:①孕妇绝对禁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②月经量多者、无瘀滞者(如气血虚弱型月经不调)慎用,以免加重出血;③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④若用药后出现胃部不适、皮肤过敏等,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师;⑤阴虚火旺者(如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慎用,因性温易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