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泡水喝的药材如何选?效果与禁忌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养生泡水喝是中医“药食同源”理念的智慧体现,通过将具有药用价值的药材与日常饮水结合,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借助药材的偏性调理身体,实现“治未病”的养生目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因熬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导致亚健康状态,而一杯简单的养生药茶,便能在潜移默化中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但养生茶并非人人适宜,需根据自身体质、症状选择药材,避免盲目跟风。

养生泡水喝的药材

常见养生泡水药材分类及功效

补气养血类

黄芪:被誉为“补气之长”,性微温,归脾、肺经,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适合气虚乏力、自汗、易感冒者,常用量为5-10克,可单独泡水或配伍枸杞、红枣,感冒发热、实热体质者不宜饮用,以免“闭门留寇”。

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经典药材,性平,归肝、肾经,富含枸杞多糖、胡萝卜素,能缓解眼干、腰膝酸软,适合长期用眼、熬夜人群,每日10-15克为宜,过量易上火,脾胃虚寒者可搭配生姜中和。

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性温,归脾、胃经,适合气血不足、心悸失眠者,去核后泡水可减少滋腻,每日3-5颗即可,湿热体质(舌苔黄腻、口苦)者少用,以免助湿生热。

清热解毒类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性微寒,归肺、肝经,分杭白菊(偏清肝明目,适合眼干涩、肝火旺)和贡菊(偏清热解毒,适合咽喉肿痛),脾胃虚寒者可加枸杞同泡,每日5-10克,长期饮用易伤阳气,需适量。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性寒,归肺、心、胃经,适合上火、长痘、咽喉不适者,常用3-10克,不宜长期大量饮用,脾胃虚寒、经期女性慎用,以免加重腹泻或痛经。

养生泡水喝的药材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性微寒,归肝、大肠经,适合便秘、眼干、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炒制后可降低寒性,每日10-15克,便溏、孕妇忌用,过量易致腹泻。

疏肝理气类

玫瑰花:疏肝解郁、活血调经,性温,归肝、脾经,适合压力大、情绪低落、月经不调者,搭配陈皮可增强理气效果,每日5-10克,便秘者不宜多服,以免加重肠道干燥。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性温,归脾、肺经,适合腹胀、痰多、消化不良者,用陈年橘皮效果更佳,每日3-5克,气虚者不宜过量,以免耗气。

滋阴润燥类

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性微寒,归心、肺、胃经,适合阴虚口干、心烦失眠、干咳少痰者,每日5-10克,可配伍沙参、玉竹,脾胃虚寒、风寒咳嗽者忌用。

石斛:滋阴清热、益胃生津,微寒,归胃、肾经,适合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免疫力低下者,枫斗需打碎后泡水,鲜石斛可榨汁,每日5-10克,湿热体质者不宜。

养生泡水喝的药材

养生泡水药材参考表

药材名称 核心功效 适宜人群 禁忌人群 每日用量参考
黄芪 补气升阳、固表 气虚乏力、自汗、易感冒 感冒发热、实热体质 5-10克
枸杞 滋补肝肾、明目 熬眠眼干、腰膝酸软 脾胃虚寒(过量易上火) 10-15克
菊花 清肝明目、清热 肝火旺、眼干涩、咽喉肿痛 脾胃虚寒(需配枸杞) 5-10克
玫瑰花 疏肝解郁、调经 压力大、情绪低落、月经不调 便秘者 5-10克
麦冬 养阴生津、润肺 阴虚口干、心烦、干咳 脾胃虚寒、风寒咳嗽 5-10克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哪些人群不适合长期饮用养生茶?
解答: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长期喝养生茶,孕妇、哺乳期女性、儿童需谨慎,部分药材可能影响胎儿、婴儿发育;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避免与药物冲突;实热体质者不宜用温补药材(如黄芪、红枣),以免“火上浇油”;脾胃虚寒者慎用寒凉药材(如金银花、决明子),以免加重腹泻;过敏体质者首次尝试新药材时,需少量饮用,观察是否有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问题2:如何根据自身体质选择泡水药材?
解答:中医体质主要分为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8种,需“辨体施饮”:

  • 阳虚体质(畏寒肢冷、精神不振):选枸杞、生姜、肉桂,忌金银花、菊花等寒凉药材;
  • 阴虚体质(口干舌燥、手心热):选麦冬、百合、玉竹,忌黄芪、生姜等温燥药材;
  • 气虚体质(乏力气短、易出汗):选黄芪、党参、太子参,忌玫瑰花、陈皮等耗气药材;
  • 湿热体质(口苦黏腻、面油长痘):选金银花、菊花、蒲公英,忌红枣、枸杞等滋腻药材;
  • 气郁体质(情绪低落、胸闷叹息):选玫瑰花、佛手、合欢皮,忌黄芪、熟地等壅滞药材。
    若无法判断体质,可咨询专业中医师,避免“虚虚实实”的养生误区。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橘皮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蓖麻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