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病的中草药有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医认为胃病多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常见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治疗需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选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温中散寒等功效的中草药,以下为临床常用的治胃病中草药及其应用:

治胃病的中草药有什么

温中散寒类
适用于胃寒脘痛、呕吐清水、喜温喜按等症,干姜为代表性药物,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常用于胃寒呕吐、脘腹冷痛,配伍高良姜可增强温中止痛之效,如《良方集腋》中的良附丸,高良姜辛热温散,擅长散寒止痛,对虚寒性胃痛效果显著,现代研究其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痉挛。

清热燥湿类
适用于胃热炽盛、湿热中阻所致的胃脘灼痛、口臭、便秘或泄泻等,黄连为苦寒之品,归心、脾、胃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对胃热呕吐、湿热痞满尤为常用,现代药理证实其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常与吴茱萸配伍(左金丸),既清肝胃之火,又制约黄连苦寒之性,蒲公英苦甘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对胃热、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适用,其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可减轻胃黏膜炎症。

健脾益气类
适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导致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乏力等,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为调理脾胃气虚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配伍(四君子汤),增强健脾祛湿之效,白术苦甘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对脾虚湿盛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效果显著,其挥发油成分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功能。

消食导滞类
适用于饮食积滞、胃脘胀满、嗳腐吞酸等,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尤善消肉食积滞,现代研究其含有的有机酸、山楂黄酮可促进脂肪消化,缓解腹胀,麦芽甘平,消食健胃、回乳消胀,对米面薯芋食积效果佳,生麦芽偏于消食,炒麦芽偏于健脾,神曲甘辛温,消食和胃,对食积兼有外感风寒者适用,常与山楂、麦芽配伍(焦三仙)。

治胃病的中草药有什么

疏肝理气类
适用于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所致的脘胁胀痛、嗳气频繁、情绪抑郁等,柴胡苦微寒,归肝、胆经,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常与香附、川芎配伍(柴胡疏肝散),缓解肝胃不和之胃痛,香附辛微苦平,归肝、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被誉为“气病之总司”,对肝郁气滞所致的胃脘胀痛效果显著,现代研究其含有的香附醇可调节胃肠平滑肌张力。

以下为部分治胃病中草药的简要归纳:

草药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病症 注意事项
干姜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胃寒脘痛、呕吐泄泻 阴虚内热、孕妇忌用
黄连 苦寒,归心脾胃胆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胃热呕吐、湿热痞满 苦寒伤胃,不宜久服
党参 甘平,归脾肺经 健脾益气,生津养胃 脾胃气虚、食少便溏 实证、热证慎用
山楂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肉食积滞、胃脘胀满 胃酸过多者慎用
香附 辛微苦平,归肝三焦经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肝胃不和、胁肋胀痛 气虚无滞者忌用

注意事项:中草药治疗胃病需严格辨证,如胃寒者忌用寒凉药,胃热者慎用温热药,且部分药物(如附子、干姜)有毒,需在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避免长期或过量服用,胃病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以促进康复。

相关问答FAQs

治胃病的中草药有什么

Q1:中草药治疗胃病需要多久见效?
A1:中草药治疗胃病的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体质差异及辨证准确性而异,一般而言,急性胃炎或单纯性胃寒、食积患者,服药3-5天即可缓解症状;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慢性病患者,需坚持服药1-3个月才能调理好脾胃功能,巩固疗效,若服药2周症状无改善,应及时复诊调整方药,避免延误病情。

Q2:胃病患者服用中草药期间饮食要注意什么?
A2:服药期间需遵循“健脾和胃”的饮食原则:①忌生冷寒凉(如冷饮、西瓜、苦瓜),以免损伤脾阳,加重胃寒;②忌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酒精),避免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热或胃黏膜损伤;③忌油腻甜腻(如肥肉、蛋糕、糯米),减少脾胃运化负担;④宜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⑤可适当食用健脾食物,如山药、小米、南瓜,辅助调理脾胃功能。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安徽宒州药材的独特魅力与市场竞争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 上一篇 08-28
药材怎样去除硫磺残留?安全有效的去硫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 » 08-2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