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化湿的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痰湿是中医常见病理产物,多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或外感湿邪蕴结而成,痰湿阻滞气机,可见咳嗽痰多、胸闷脘痞、肢体困重、苔腻脉滑等症状,若长期不愈,还可能引发其他疾病,中草药通过祛痰、化湿、健脾等多种途径,可有效改善痰湿体质及相关病症,以下详细介绍常用祛痰化湿中草药及其应用。

祛痰化湿的中草药

祛痰化湿中草药的分类与应用

祛痰化湿类中草药按药性及功效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燥湿化痰药、健脾化湿药等,不同类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痰湿证。

(一)温化寒痰药

此类药性味多辛温,适用于寒痰、湿痰证,症见痰白清稀、易咳、喜暖、畏寒等。

  1. 半夏
    性味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燥湿化痰要药,尤治湿痰、寒痰,常配陈皮(二陈汤基础方),增强化痰理气之力;若兼胃气上逆呕吐,可配生姜(小半夏汤)降逆止呕,注意:生半夏有毒,需炮制后使用,孕妇慎用。

  2. 天南星
    性味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散结消肿,适用于顽痰咳嗽、胸膈胀闷,以及风痰眩晕、中风口噤、破伤风等,半夏偏于脾肺,天南星偏于肝经,祛风力强,用法与半夏类似,需炮制,孕妇禁用。

  3. 白芥子
    性味辛,温,归肺、胃经,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善治寒痰喘咳、胸胁胀痛,以及痰湿流注之阴疽、肢体麻木疼痛,外用可治关节冷痛,如白芥子散,久咳及肺虚咳血者慎用。

(二)清化热痰药

此类药性味多寒凉,适用于热痰、燥痰证,症见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口干舌燥、舌红苔黄等。

  1. 浙贝母
    性味苦,寒,归肺、心经,功效清热化痰,开郁散结,适用于风热、燥热咳嗽,痰黄黏稠,以及瘰疬、疮肿、乳痈等,川贝母偏于润肺止咳,浙贝母偏于清热化痰,热痰咳嗽多用浙贝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2. 瓜蒌
    性味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适用于痰热咳嗽、胸闷胸痛、肺痈、肠痈,以及肠燥便秘,瓜蒌皮偏于清化痰热、宽胸,瓜蒌仁偏于润肠通便,全瓜蒌兼具两者功效,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祛痰化湿的中草药

  3. 竹茹
    性味甘,微寒,归肺、胃、胆经,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适用于痰热咳嗽、心烦失眠,以及胃热呕吐、妊娠恶阻、吐血衄血等,生竹茹清热化痰,姜竹茹(姜汁制)偏于降逆止呕,寒痰咳嗽、胃寒呕吐者忌用。

(三)燥湿化痰药

此类药性味多辛苦温,适用于湿痰证,症见痰白量多、易咳、胸闷恶心、肢体困重、苔白腻等。

  1. 陈皮
    性味辛、苦,温,归脾、肺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脾肺气分之药,既能燥湿化痰,又能理气和中,常配半夏(二陈汤)、茯苓(温胆汤)治湿痰咳嗽、痰多胸闷,久煎可降低燥性,气虚、阴虚燥咳者慎用。

  2. 茯苓
    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为利水渗湿要药,通过健脾助运化水湿,从源头上减少痰湿生成,常配白术(四君子汤)、陈皮治脾虚湿盛、痰饮内停,虚寒精滑者慎用。

  3. 苍术
    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适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以及风寒湿痹、夜盲症,苍术燥湿力强,白术偏于健脾,脾虚湿盛者常二者同用(如平胃散),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四)健脾化湿药

痰湿多因脾虚生湿聚痰而成,故健脾化湿为治本之法,常与化痰药配伍使用。

  1. 白术
    性味甘、苦,温,归脾、胃经,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为补气健脾要药,适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与茯苓、党参同用(如四君子汤)增强健脾益气之力,助脾运化水湿,减少痰湿生成,阴虚内热者慎用。

  2. 薏苡仁
    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扁平疣等,生薏苡仁偏于利水渗湿,炒薏苡仁偏于健脾止泻,津伤便秘、孕妇慎用。

    祛痰化湿的中草药

常用祛痰化湿中草药简表

药物名称 性味 归经 主要功效 常用用量(克) 使用注意
半夏 辛,温 脾、胃、肺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3-10 生品有毒,需炮制;孕妇慎用
陈皮 辛、苦,温 脾、肺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3-10 气虚、阴虚燥咳者慎用
茯苓 甘、淡,平 心、脾、肾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10-15 虚寒精滑者慎用
浙贝母 苦,寒 肺、心 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5-10 不宜与乌头类同用
瓜蒌 甘、微苦,寒 肺、胃、大肠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10-20 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白芥子 辛,温 肺、胃 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3-6 久咳及肺虚咳血者慎用
竹茹 甘,微寒 肺、胃、胆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 6-10 寒痰咳嗽、胃寒呕吐者忌用
苍术 辛、苦,温 脾、胃、肝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5-10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白术 甘、苦,温 脾、胃 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6-12 阴虚内热者慎用
薏苡仁 甘、淡,微寒 脾、胃、肺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 10-30 津伤便秘、孕妇慎用

经典祛痰化湿方剂举例

  1.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乌梅为引)。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舌苔白腻等,为治湿痰基础方,临床可随证加减,如热痰加黄芩、胆南星;寒痰加干姜、细辛。

  2.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郁痰扰证,症见胆怯易惊、心烦失眠、眩晕、口苦、呕恶等,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3.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症见头痛身重、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腻等,适用于湿热蕴结三焦的痰湿证。

使用注意事项

  1. 辨证论治:痰湿有寒热虚实之分,需根据痰液颜色、质地、伴随症状及舌脉辨证选药,如寒痰温化,热痰清化,脾虚健脾化痰,避免药不对证。
  2. 配伍合理:祛痰药常配伍理气药(如陈皮、枳实)以助化痰,因“气行则痰消”;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以杜生痰之源,标本兼治。
  3. 注意禁忌:温燥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阴虚燥咳者忌用;寒凉化痰药(如浙贝母、竹茹)脾胃虚寒者慎用;部分药物有毒(如生半夏、生天南星),需严格炮制并控制用量。
  4. 饮食调理: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助湿生痰,影响疗效。

相关问答FAQs

Q1:祛痰化湿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1: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祛痰化湿药多偏温燥或寒凉,长期服用易耗伤正气(如温燥药伤阴,寒凉药伤阳),尤其脾虚者需健脾与化痰并重,避免单纯依赖化痰药,若需长期调理,应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变化调整用药,并定期复诊,避免药物依赖或不良反应。

Q2:痰湿体质的人日常如何通过饮食调理?
A2:痰湿体质者饮食宜清淡,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山药、白萝卜、陈皮、冬瓜等,可煮薏米赤小豆汤、山药粥等,少吃生冷、油腻、甜腻食物(如肥肉、蛋糕、冰淇淋),以免助湿生痰,可适当食用具有行气作用的食物(如陈皮、佛手),帮助气机运行,促进水湿代谢,同时配合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快走、慢跑、八段锦),以健脾益气、化湿通络。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药材种子批发市场在哪
« 上一篇 昨天
薏仁功效与作用具体有哪些?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