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仁,又称薏苡仁、苡米、薏珠子,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中草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其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止泻,还能除痹、清热排脓,在中医临床和日常食疗中均有广泛应用。
薏仁的功效与作用首先体现在“利水渗湿”方面,中医认为,湿邪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源,如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湿疹等,薏仁能通过促进水液代谢,使湿邪从水道排出,从而达到利水消肿的效果,对于脾虚湿盛导致的水肿,薏仁常与茯苓、猪苓等利水渗湿药同用,增强疗效;若因湿热下注引起的脚气浮肿,则可与黄柏、苍术、牛膝等配伍,清热燥湿、活血通络。
薏仁具有显著的“健脾止泻”作用,其味甘能补,性淡能渗,既能健脾益气,又能渗湿止泻,尤其适用于脾虚湿困导致的食少、腹胀、大便溏泄等症状,在临床中,对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引起的泄泻,常与人参、白术、山药等健脾药配伍,如参苓白术散中就含有薏仁,以增强健脾渗湿、止泻和中的功效,薏仁煮粥食用(如薏米山药粥)也是调理脾虚泄泻的常用食疗方。
薏仁还能“舒筋除痹”,用于风湿痹痛,中医认为,湿性重着黏滞,湿邪侵袭经络关节,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筋脉拘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尤其以湿热痹痛更为适宜,薏仁能渗湿除痹,舒筋通络,常与桂枝、羌活、独活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同用,如薏苡仁汤,治疗风湿湿痹、关节疼痛。
薏仁有“清热排脓”之效,常用于治疗肺痈、肠痈等内痈疾病,肺痈表现为咳嗽、胸痛、咳吐腥臭脓痰,薏仁能清肺化痰、排脓散结,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同用,如《千金方》中的苇茎汤;肠痈表现为腹痛、右下腹压痛、发热等,薏仁能清热利湿、消痈排脓,常与大黄、牡丹皮、桃仁配伍,如大黄牡丹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薏仁富含薏苡仁酯、薏苡仁油、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族、钙、磷、铁等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抗炎、镇痛、美容养颜等多种作用,薏苡仁酯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薏苡仁油则能抑制炎症反应,而其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
功效 | 适用症状 | 经典配伍举例 |
---|---|---|
利水渗湿 | 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湿疹 | 茯苓、猪苓、泽泻 |
健脾止泻 | 脾虚泄泻、食少腹胀、倦怠乏力 | 党参、白术、山药 |
舒筋除痹 | 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 桂枝、羌活、独活 |
清热排脓 | 肺痈(咳吐脓痰)、肠痈(腹痛发热) | 苇茎、冬瓜仁、桃仁 |
在用法用量上,薏仁内服煎汤,常用量为9-30g;亦可煮粥、做羹或入丸散,值得注意的是,生薏仁偏寒凉,利湿作用较强,适合湿热体质者;炒薏仁(清炒或麸炒)后寒性减弱,健脾作用增强,更适合脾虚泄泻者,外用时,可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治疗皮肤湿疹、痈疮等。
使用薏仁时也需注意,因其性微寒,孕妇、体质虚寒者及月经期女性慎用;薏仁有滑利之性,小便多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薏仁不宜与杏仁同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相关问答FAQs
Q1:薏仁生用和炒用有什么区别?
A1:生薏仁性偏寒凉,利水渗湿、清热排脓的作用较强,适用于湿热体质导致的水肿、脚气、湿疹、肺痈等症状;炒薏仁(如清炒薏苡仁)经过炮制后,寒性减弱,健脾止泻的功效增强,更适合脾虚湿困导致的食少、腹胀、大便溏泄等症,日常健脾食疗多用炒薏仁。
Q2:长期吃薏仁会有副作用吗?
A2:正常食用薏仁一般安全性较高,但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薏仁性微寒,长期大量食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不适,尤其对于虚寒体质者更明显;薏仁有轻微的收缩子宫作用,孕妇应慎用,以免引发流产;薏仁含有的薏苡仁蛋白可能部分人过敏,过敏体质者首次食用需少量试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体质合理食用,避免长期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