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易受外邪侵袭,若外感风热、燥热,或内伤情志、饮食不节,均可致肺失宣降,津液凝聚成痰,痰浊阻肺则引发咳嗽、气喘、痰多黏稠等症状,清肺化痰是治疗肺系疾病的重要法则,而中药材在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药性功效的不同,清肺化痰中药材可分为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三类,各类药材各有侧重,需辨证选用。
清热化痰药:适用于痰热壅肺证
此类药性多寒凉,能清肺热、化热痰,适用于痰黄黏稠、咳吐不爽、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症。
川贝母
- 来源: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
-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 应用:为“润肺化痰之要药”,尤宜于肺热燥咳、虚劳久咳,常与枇杷叶、麦冬配伍;治肺痈、乳痈,可配伍金银花、蒲公英。
- 用法用量:3~10g,研粉冲服或入煎剂,不宜久煎。
- 注意:反乌头,脾胃虚寒、寒痰湿痰者慎用。
瓜蒌
- 来源: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全瓜蒌)、果皮(瓜蒌皮)、种子(瓜蒌仁)。
-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清热化痰,润肠通便(全瓜蒌);清肺化痰,利气宽胸(瓜蒌皮);润燥化痰,润肠通便(瓜蒌仁)。
- 应用:治痰热咳嗽、胸痹心痛,常配薤白、半夏(如瓜蒌薤白白酒汤);治肠燥便秘,用瓜蒌仁配火麻仁、杏仁。
- 用法用量: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9~15g,打碎入煎。
竹茹
- 来源: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胆经。
-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
- 应用:治痰热咳嗽、痰黄黏稠,配黄芩、瓜蒌;治胃热呕吐、妊娠恶阻,配黄连、陈皮。
- 用法用量:6~10g,生用清热化痰,姜汁炙用止呕。
温化寒痰药:适用于寒痰、湿痰证
此类药性多温燥,能温肺散寒、燥湿化痰,适用于痰白清稀、易咳、口淡不渴、舌苔白腻等症。
半夏
-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 应用:为“燥湿化痰第一要药”,治湿痰、寒痰咳嗽,配陈皮、茯苓(如二陈汤);治梅核气、瘰疬,配厚朴、紫苏梗。
- 用法用量:3~10g,生品外用,内服制用(姜半夏、法半夏)。
- 注意:反乌头,畏雄黄、生姜,阴虚燥咳、出血者忌用。
白芥子
-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 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 应用:治寒痰喘咳、胸胁胀痛,配苏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治阴疽流注、关节冷痛,可研末外敷。
- 用法用量:3~6g,炒用,外用适量。
- 注意:皮肤过敏者慎用,用量过大易致呕吐。
润燥化痰药:适用于燥痰、阴虚燥咳证
此类药性多甘凉,能润肺燥、化痰浊,适用于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咽干鼻燥、舌红少津等症。
沙参
- 来源: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北沙参)或桔梗科植物沙参的干燥根(南沙参)。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北沙参偏养阴,南沙参偏祛痰)。
- 应用:治肺热燥咳、阴虚劳嗽,配麦冬、玉竹(如沙参麦冬汤);治胃阴不足、口干咽燥,配石斛、生地黄。
- 用法用量:10~15g,北沙参养阴力强,南沙参祛痰力佳。
川贝母与浙贝母的区别
川贝母性偏润,适用于肺虚久咳、燥痰;浙贝母性偏苦寒,适用于风热咳嗽、痰火郁结,临证需根据病情寒热虚实选用。
清肺化痰中药材分类简表
类别 | 代表药材 | 性味 | 核心功效 | 主治证候 | 常用用量(g) |
---|---|---|---|---|---|
清热化痰药 | 川贝母 | 苦、甘,微寒 |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 肺热燥咳、虚劳久咳 | 3~10 |
瓜蒌 | 甘、微苦,寒 |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 痰热咳嗽、胸痹便秘 | 10~20 | |
竹茹 | 甘,微寒 |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 痰热咳嗽、胃热呕吐 | 6~10 | |
温化寒痰药 | 半夏 | 辛,温;有毒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寒痰、湿痰咳嗽,呕吐 | 3~10 |
白芥子 | 辛,温 | 温肺化痰,利气散结 | 寒痰喘咳、阴疽流注 | 3~6 | |
润燥化痰药 | 沙参 | 甘,微寒 |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 肺燥干咳、阴虚劳嗽 | 10~15 |
麦冬 | 甘、微苦,微寒 |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 肺燥咳嗽、心烦失眠 | 10~15 |
配伍应用与经典方剂
清肺化痰常需根据病情配伍:若痰热壅肺,配黄芩、金银花以清热解毒;寒痰阻肺,配干姜、细辛以温肺散寒;燥痰伤肺,配沙参、麦冬以养阴润燥,经典方剂如:
- 清气化痰丸:瓜蒌、黄芩、半夏等,治痰热咳嗽、痰黄黏稠;
- 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
- 贝母瓜蒌散:川贝母、瓜蒌、天花粉,治燥痰咳嗽、痰黏难咯。
注意事项
- 辨证选药:寒痰、湿痰忌用寒凉药(如川贝母),热痰、燥痰忌用温燥药(如半夏)。
- 顾护脾胃:化痰药多性燥或寒凉,久服易伤脾胃,可配伍陈皮、白术等健脾药。
- 特殊人群:孕妇慎用半夏、天南星;儿童、老人用量宜减,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相关问答FAQs
问:清肺化痰的中药材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清肺化痰药需根据证型选用,如清热化痰药(川贝母、瓜蒌)性寒凉,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温化寒痰药(半夏、白芥子)性温燥,久服易耗伤阴液,口干咽燥,若需长期调理,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配伍健脾、养阴药,并定期调整用药方案。
问:不同类型的咳嗽(如干咳、痰多黏稠、痰白清稀)如何选择清肺化痰的中药材?
答:需根据痰液性状、伴随症状辨证选药:
- 干咳少痰、咽干鼻燥(燥痰):选润燥化痰药,如沙参、麦冬、川贝母,可配百合、玉竹增强养阴润肺之功;
- 痰多黏稠、色黄难咯、发热(热痰):选清热化痰药,如瓜蒌、竹茹、浙贝母,配黄芩、桑白皮以清肺热;
- 痰白清稀、易咳、口淡不渴(寒痰/湿痰):选温化寒痰药,如半夏、白芥子、陈皮,配茯苓、白术以燥湿健脾。
若咳嗽持续不愈或伴有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再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