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帮助大家系统了解常用中草药,以下按功效分类整理目录,并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关键信息,供参考。
解表药
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表证,分为辛温解表(风寒表证)和辛凉解表(风热表证)。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麻黄 | 辛、微苦,温;肺、膀胱经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
桂枝 | 辛、甘,温;心、肺、膀胱经 |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 风寒感冒,脘腹冷痛,经闭痛经 |
薄荷 | 辛,凉;肺、肝经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
柴胡 | 苦、辛,微寒;肝、胆经 |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 | 寒热往来,感冒发热,肝郁气滞 |
清热药
清热药用于治疗里热证,包括实热、虚热、湿热等,分不同亚类。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石膏 | 辛、甘,大寒;肺、胃经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头痛 |
黄连 | 苦,寒;心、脾、胃、肝胆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高热神昏 |
金银花 | 甘,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痈肿疔疮,风热感冒,热毒血痢 |
生地黄 | 甘、苦,寒;心、肝、肾经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热入营血,舌绛烦渴,阴虚发热 |
泻下药
泻下药主要用于通便、攻积、逐水,分攻下、润下、峻下逐水。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大黄 | 苦,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 攻下积滞,泻火凉血 | 实热便秘,瘀血腹痛,湿热黄疸 |
火麻仁 | 甘,平;脾、胃、大肠经 | 润肠通便 | 肠燥便秘,老人及产后津亏便秘 |
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分祛风湿散寒、祛风湿清热、祛风湿强筋骨。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独活 | 辛、苦,微温;肾、膀胱经 | 祛风湿,止痛,解表 | 风湿痹痛,风寒夹表证的头痛 |
桑寄生 | 苦、甘,平;肝、肾经 |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 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 |
芳香化湿药
芳香化湿药用于湿阻中焦,如脘腹胀闷、呕吐泄泻等。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藿香 | 辛,微温;脾、胃、肺经 | 化湿解暑,止呕 | 湿阻中焦,恶心呕吐,暑湿感冒 |
厚朴 | 苦、辛,温;脾、胃、肺、大肠经 | 行气燥湿,消积除满 | 湿阻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如水肿、小便不利、黄疸等。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茯苓 | 甘、淡,平;心、脾、肾经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 |
泽泻 | 甘、淡,寒;肾、膀胱经 | 利水渗湿,泄热 | 水肿泄泻,淋浊带下,湿热黄疸 |
温里药
温里药用于治疗里寒证,如脘腹冷痛、呕吐泄泻、阳虚外等。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干姜 | 辛,热;脾、胃、肾、心、肺经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 |
肉桂 | 甘、辛,大热;肾、脾、心、肝经 |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寒痹痛经 |
理气药
理气药用于治疗气滞证,如脘腹胀痛、月经不调、疝气痛等。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陈皮 | 辛、苦,温;脾、肺经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脘腹胀满,呕吐呃逆,咳嗽痰多 |
香附 | 辛、微苦,平;肝、三焦经 |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 | 肝郁气滞,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
消食药
消食药用于治疗饮食积滞,如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等。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山楂 | 酸、甘,微温;脾、胃、肝经 |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 肉食积滞,泻痢腹痛,瘀阻腹痛 |
麦芽 | 甘,平;脾、胃经 |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 食积不化,乳房胀痛,断乳乳胀 |
止血药
止血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分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三七 | 甘、微苦,温;肝、胃经 |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 咯血、吐血、外伤出血,跌打肿痛 |
艾叶 | 辛、苦,温;肝、脾、肾经 |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 | 虚寒性出血,月经不调,宫冷不孕 |
十一、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瘀血证,如痛经、闭经、癥瘕、跌打损伤等。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川芎 | 辛,温;肝、胆、心包经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月经不调,头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
丹参 | 苦,微寒;心、心包、肝经 |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 | 月经不调,胸痹心痛,失眠心烦 |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喘息等症,分化痰、止咳平喘。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半夏 | 辛,温;脾、胃、肺经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痰多咳嗽,呕吐呃逆,梅核气 |
桔梗 | 苦、辛,平;肺经 |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 咳嗽痰多,咽痛失音,肺痈吐脓 |
十三、补虚药
补虚药用于治疗虚证,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人参 | 甘、微苦,微温;脾、肺、心、肾经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 气虚欲脱,脾肺气虚,津伤口渴,心神不安 |
当归 | 甘、辛,温;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风湿痹痛,肠燥便秘 |
枸杞子 | 甘,平;肝、肾、肺经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内热消渴,目昏不明 |
十四、收涩药
收涩药用于治疗滑脱证,如自汗、盗汗、久泻、遗精等。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
五味子 | 酸、甘,温;肺、心、肾经 |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 久咳虚喘,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 |
山茱萸 | 酸、微温,肝、肾经 |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 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崩漏带下,大汗虚脱 |
十五、其他常用中草药
除上述类别外,还有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平肝息风药(如天麻、钩藤)、开窍药(如石菖蒲、麝香)等,此处不一一赘述,需注意,中草药的使用需辨证论治,严格遵循医嘱,避免盲目滥用。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禁忌?
A:中草药使用需注意多方面禁忌:①体质禁忌,如寒性体质忌用寒凉药(如黄连、石膏),热性体质慎用温热药(如附子、干姜);②配伍禁忌,遵循“十八反”“十九畏”等传统配伍禁忌,如甘草反甘遂、藜芦;③剂量禁忌,部分药物过量易中毒,如附子、马钱子需严格控制剂量;④特殊人群禁忌,孕妇慎用活血药(如红花、桃仁)、峻下药(如大黄),儿童、老人及体弱者需减量;⑤饮食禁忌,服中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及“发物”(如鱼、虾),以免影响药效或引发不良反应。
Q2:哪些中草药适合日常保健?
A:日常保健可根据体质选择平和的中草药:①气虚者(易疲劳、自汗)可选黄芪、党参,泡水或煲汤;②血虚者(面色苍白、头晕)可选当归、枸杞子,炖煮肉类;③阴虚者(口干、潮热)可选麦冬、玉竹,煮水代茶;④阳虚者(畏寒、四肢冷)可选杜仲、淫羊藿,与肉类同炖;⑤普通人群可适量用山楂消食、菊花清肝明目、薏苡仁健脾渗湿,但保健用药需适度,长期服用前最好咨询中医师,避免“虚虚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