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出血,中医称为“齿衄”或“牙宣”,是指牙龈或牙齿缝隙中出血,轻者仅见刷牙或咀嚼时渗血,重者可自发出血,常伴有牙龈红肿、疼痛、口臭等症状,中医认为,牙齿与脾胃、肾、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齿衄多因火热炽盛、阴虚火旺、脾虚不固、血瘀阻络等导致血络受损、血溢脉外,治疗时需辨证论治,结合内服方药、外治法及日常调护,以清热泻火、滋阴降火、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与内服方子
胃火炽盛证
主症:牙龈红肿疼痛,出血量多色红,甚则自发出血,口臭,口渴喜冷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过食辛辣厚味,胃中积热,循经上炎,灼伤牙龈血络。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清胃散加减。
组成:黄连6g,升麻10g,生地黄15g,牡丹皮12g,当归10g,石膏20g(先煎),牛膝10g,甘草6g。
加减:若牙龈肿痛甚者,加金银花15g、连翘12g以清热解毒;出血量多者,加白茅根15g、仙鹤草15g以凉血止血;便秘者,加生大黄6g(后下)以通腑泻热。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5-7天。
阴虚火旺证
主症:牙龈微肿或不肿,出血色淡红,时作时止,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灼伤牙龈血络,或久病伤阴,虚火迫血妄行。
治法:滋阴降火,固齿止血。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知母10g,黄柏10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5g,牡丹皮12g,茯苓12g,泽泻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
加减:若盗汗甚者,加五味子6g、浮小麦15g以敛阴止汗;牙龈萎缩者,加枸杞子12g、桑椹15g以滋补肝肾;出血反复者,加阿胶10g(烊化)、白及10g以养血止血。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7-10天。
脾虚不固证
主症:牙龈渗血,色淡红,反复发作,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脾胃虚弱,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牙龈。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组成: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黄芪20g,当归10g,龙眼肉10g,酸枣仁15g,远志6g,木香6g,炙甘草6g,仙鹤草15g,阿胶10g(烊化)。
加减:若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12g、陈皮10g以健脾消食;大便溏薄者,加炒薏苡仁15g、炮姜6g以温中止泻;出血量多者,加三七粉3g(冲服)以化瘀止血。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7-14天。
血瘀阻络证
主症:牙龈暗红,或有刺痛,出血色暗,或见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舌暗有瘀斑,脉涩。
病机:久病入络,或外伤致瘀,瘀血阻络,血不归经。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血。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桃仁10g,红花6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生地黄15g,丹参15g,牛膝10g,三七粉3g(冲服),甘草6g。
加减:若牙龈萎缩明显者,加骨碎补12g、续断12g以补肾强骨;疼痛甚者,加延胡索10g、乳香6g以活血止痛;出血不止者,加蒲黄10g(包煎)、五灵脂10g以化瘀止血。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5-7天。
外治法辅助治疗
内服方药的同时,配合外治法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
含漱法
- 金银花连翘漱口方:金银花15g,连翘15g,薄荷10g(后下),煎水含漱,每日3-5次,适用于胃火炽盛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地骨皮丹皮漱口方:地骨皮15g,牡丹皮12g,煎水含漱,每日3次,适用于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 黄芪甘草漱口方:黄芪20g,甘草10g,煎水含漱,每日3次,适用于脾虚不固证,健脾益气、收敛止血。
外敷法
- 五倍子白及散:五倍子10g,白及10g,冰片3g,共研细末,取适量用蜂蜜调成糊状,敷于出血牙龈处,每日1次,适用于各型齿衄,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 云南白药:取云南白药粉少许,直接撒于出血牙龈处,按压片刻,每日2-3次,适用于出血量多者,化瘀止血、消肿止痛。
针灸与穴位按摩
- 针灸:主穴取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清泻阳明热)、颊车(足阳明胃经,疏泄胃热)、太溪(足少阴肾经,滋补肾阴),配穴:胃火加内庭,阴虚加照海,脾虚加足三里,血瘀加血海,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 穴位按摩:每日用拇指按揉合谷、颊车、太溪穴各2-3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可调节脏腑功能,改善牙龈血液循环。
日常调护与预防
- 饮食调摄:忌食辛辣刺激(辣椒、花椒)、油炸烧烤、过烫食物,减少肥甘厚味(肥肉、甜品);多食清热泻火(苦瓜、绿豆)、滋阴降火(梨、银耳、百合)、健脾益气(山药、莲子、红枣)的食物,戒烟限酒。
- 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面呈45°,轻柔小幅度水平颤动),每日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用牙线清洁牙缝,避免食物嵌塞;每半年至1年进行1次口腔洁治(洗牙),清除牙结石。
- 情志调节:避免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因“怒伤肝”“思伤脾”,情绪过激易导致肝火亢盛或脾失健运,加重齿衄。
- 起居有常: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因“阴虚火旺”者多与熬夜耗伤阴液有关;注意口腔保暖,避免冷热刺激加重牙龈损伤。
齿衄辨证分型与用药简表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 | 常用药物(加减) |
---|---|---|---|---|
胃火炽盛 | 齿龈红肿痛,出血多色红,口臭便秘 | 清胃泻火止血 | 清胃散 | 黄连、升麻、石膏、牛膝、白茅根 |
阴虚火旺 | 齿龈微肿,出血色淡红,腰膝酸软 | 滋阴降火止血 | 知柏地黄丸 | 知母、黄柏、女贞子、旱莲草、阿胶 |
脾虚不固 | 齿龈渗血色淡,反复发作,神疲乏力 | 健脾摄血止血 | 归脾汤 | 党参、黄芪、白术、仙鹤草、三七粉 |
血瘀阻络 | 齿龈暗红刺痛,出血色暗,牙龈萎缩 | 活血化瘀止血 | 桃红四物汤 | 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粉、骨碎补 |
相关问答FAQs
Q1:牙齿出血只靠中药能治好吗?需要配合其他治疗吗?
A:牙齿出血的中医治疗需结合病因综合调理,若由单纯牙龈炎、牙周炎等局部因素引起,中药内服(如清胃散、归脾汤)配合外治法(含漱、外敷)可显著改善;若伴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病等),需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同时治疗原发病,必要时配合西医治疗(如控制血糖、补充凝血因子等),日常口腔清洁(正确刷牙、洗牙)是基础,无论何种证型,均需重视局部护理,否则易复发。
Q2:中药治疗牙齿出血多久能见效?如果出血不止怎么办?
A:疗效因证型、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胃火炽盛证(实热)起效较快,服药3-5天出血可明显减少;阴虚火旺证、脾虚不固证(虚证)需调理脏腑功能,通常7-14天见效;血瘀阻络证需活血通络,可能需2周左右,若服药3天出血无缓解或加重,或出现大量出血不止、牙龈肿胀溃烂、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停药并就医,排除严重口腔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肝硬化等),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