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草,唇形科筋骨草属植物,学名Ajuga ciliata Burgeon,又名白毛夏枯草、金疮小草、雪里青等,是我国传统民间常用中草药,其全草入药,性味苦、寒,归肺、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风止痛、止咳化痰等多重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历史悠久,尤其在治疗呼吸道疾病、外伤出血及风湿痹痛等方面效果显著,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本来源与性味归经
筋骨草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多生于山坡、路旁、溪边阴湿处,其植株形态特点为:根茎匍匐,茎直立或斜升,四棱形,常被白色柔毛;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具波状齿,叶背常带紫色;轮伞花序顶生,花冠二唇形,淡紫或淡蓝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
中医理论认为,筋骨草性苦、寒,归肺、肝经,苦能燥湿泄降,寒能清热解毒,既清肺热以止咳,又凉肝血以止血,同时兼具祛风通络、消肿止痛之效,适用于热毒、血热、风湿所致的多种病症。
主要功效与主治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筋骨草苦寒沉降,善清肺胃实热及上焦火毒,为治疗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的常用药,对于风热感冒或肺热壅盛所致的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可单用煎服,或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配伍,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若治乳蛾(扁桃体炎)、喉痹,可鲜品捣烂外敷患处,或煎汤含漱,直达病所,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支气管炎等属热证者,能显著缓解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凉血止血,化瘀消痈
筋骨草入肝经血分,能清热凉血,止血而不留瘀,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证,如咳血、吐血、衄血(鼻出血),可单用30-60g煎服,或与小蓟、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同用;若治外伤出血,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撒于创面,可止血、消肿、生肌,其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效,还可用于疮疡肿毒、乳痈(乳腺炎)、丹毒等,内服外用均可,常配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以加强消痈散肿之功。
祛风止痛,通络除痹
筋骨草性寒能清,味苦燥湿,兼具祛风通络之效,对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关节肿痛有良好疗效,风湿痹痛者,多与威灵仙、秦艽、独活等祛风除湿药配伍,煎汤内服;若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内服外用相结合,以促进瘀肿消散、经络畅通,现代研究也证实,筋骨草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减轻关节炎模型关节肿胀和疼痛,为其治疗风湿痹痛提供了实验支持。
止咳化痰,平喘利咽
筋骨草清肺热、化痰浊,止咳平喘作用显著,适用于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痰黄黏稠、气喘胸闷,可单用15-30g煎服,或与黄芩、瓜蒌、浙贝母等清肺化痰药同用;若治小儿百日咳,可配伍百部、白前、枇杷叶,以增强镇咳化痰效果,临床观察显示,筋骨草制剂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属痰热证者有一定缓解作用,能减少咳嗽频率、降低痰液黏稠度。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筋骨草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酚酸类、挥发油及多种微量元素,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其药理活性的基础。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示例 | 药理作用 |
---|---|---|
黄酮类 | 木犀草素、芹菜素、黄芩苷 | 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组织损伤;增强机体免疫力 |
环烯醚萜苷类 | 筋骨草苷、獐牙菜苷 | 抗菌、抗病毒;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生长;抗炎镇痛 |
酚酸类 | 咖啡酸、迷迭香酸 | 抗氧化、抗凝血;促进伤口愈合;保护胃黏膜(对胃溃疡有一定防治作用) |
挥发油 | 樟脑、桉油精、柠檬烯 | 止咳平喘、祛痰;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抑菌作用 |
筋骨草的水提物和醇提物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降血压等作用,为其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
常见病症与配伍
- 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筋骨草15g,金银花10g,连翘10g,桔梗6g,甘草3g,煎服,每日1剂。
- 外伤出血、跌打肿痛:鲜筋骨草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或干品研末,撒于创面。
- 风湿痹痛、关节肿痛:筋骨草20g,威灵仙15g,秦艽10g,独活10g,煎服,每日1剂;或用鲜品捣烂,加酒调敷关节处。
- 疮疡肿毒、乳痈:筋骨草30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煎服,药渣外敷患处,每日2次。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鲜品可用30-60g);或研末,每次3-6g;或浸酒服。
-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洗、含漱。
使用注意
筋骨草性寒,脾胃虚寒者慎服,以免引起腹泻、腹痛;孕妇及月经期女性应慎用,其活血凉血作用可能影响胎儿或月经;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若用药后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Q1:筋骨草和夏枯草是一回事吗?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A:筋骨草和夏枯草虽名称中均有“草”,但来源、性味及功效完全不同,筋骨草为唇形科植物,性苦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风止痛,主治咽喉肿痛、外伤出血、风湿痹痛等;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性辛、苦,寒,归肝、胆经,长于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主治高血压、目赤肿痛、瘰疬(淋巴结核)等,两者虽均性寒,但主治病证差异显著,不可混淆。
Q2:筋骨草可以长期服用吗?有哪些禁忌人群?
A:筋骨草不宜长期服用,其性寒苦燥,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禁忌人群主要包括:①脾胃虚寒者(表现为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②孕妇及月经期女性(因其活血凉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或月经量过多风险);③过敏体质者(对筋骨草成分过敏者可能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④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短期服用,避免过量,若需长期用药,务必辨证论治,定期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