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中草药的别名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三棱作为一味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其名称多样,既有基于植物形态特征的直观别称,也有因产地、炮制方法或历史演变形成的地域性名称,这些别名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药材的认知方式,也为现代辨识和使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以下从来源、形态特征、历史文献及地域使用等角度,详细解析三棱的主要别名及其含义。

三棱中草药的别名

三棱的本源与基原

三棱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河南、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削去外皮或切片晒干而成,其性辛、苦,平,归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效,常用于癥瘕痞块、痛经闭经、食积胀痛等症,由于分布广泛、应用历史久远,三棱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典籍中形成了丰富的别名,这些别名多与其形态、产地、炮制方式或与其他植物的混淆有关。

三棱的主要别名及解析

黑三棱

来源与含义:黑三棱是最常用的别名之一,直接源于药材的性状特征,三棱的块茎呈类球形或长圆形,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密布点状须根痕,顶端有残留的茎基,整体色泽深沉,故名“黑三棱”,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黑三棱,叶扁似蒲,茎圆无棱,花白,根黑如乌头,故名。”这里的“根黑”即指块茎的颜色特征,强调了其与浅色块茎植物的区分。
历史记载:唐代《新修本草》首次将“黑三棱”作为正式名称收录,称其“根似乌头,有横纹”,并指出其与“草三棱”的区别,说明唐代已通过颜色和形态对三棱进行细分。
使用地区:全国通用,尤其在药材市场和临床处方中,为最规范的别名之一。

京三棱

来源与含义:“京三棱”中的“京”字,多与古代道地产地或进贡路线相关,宋代《图经本草》记载:“三棱,生河东、河西、山谷水泽中,今淮南、蜀汉亦种之,京师所货者,多来自上党,其茎皆有三棱,故名京三棱。”上党(今山西长治)在宋代为三棱的道地产区,所产三棱通过京师(今河南开封)集散,因品质优良、茎有明显棱线,被称为“京三棱”,以示其“贡品级”的品质。
历史演变:随着种植范围扩大,“京三棱”逐渐从特定产地名称演变为对优质三棱的统称,明清时期部分医籍仍沿用此名,但已不局限于上党地区。
现代使用:在部分老字号中药店或传统处方中可见,现多与“黑三棱”通用,强调其道地属性。

草三棱

来源与含义:“草三棱”是基于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的别称,三棱多生于沼泽、水泽地带,叶片扁平细长,似蒲草或莎草,茎中空,质地柔软,故古人称其为“草三棱”,以区别于木本植物或质地坚硬的块茎类药材,明代《本草汇言》云:“草三棱,即黑三棱之别名,以其生于水泽,叶如蒲草,故名。”
混淆与辨析:需注意的是,古代曾将莎草科植物荆三棱(Scirpus yagara)也称为“草三棱”,两者形态相似,但功效有别,荆三棱块茎较小,破血力弱,偏于行气消积;而正品黑三棱(草三棱)破血行力强,清代《本草崇原》特别指出:“草三棱有二种:一种黑三棱,根坚重,破血;一种荆三棱,根轻浮,行气,不可不辨。”
使用地区:多见于江南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地,因当地水泽环境适宜三棱生长,民间沿用此名至今。

三棱中草药的别名

光三棱

来源与含义:“光三棱”与炮制方法密切相关,三棱 raw 药材表面粗糙,需经过蒸、煮等炮制处理后,切片干燥,表面变得光滑,色泽加深,故称“光三棱”,清代《本草备要》记载:“三棱,一名光三棱,用黄酒浸炒,或蒸透切片,能破血行气,性较猛烈,孕妇忌用。”这里的“光”既指炮制后的性状,也暗示了其药效的缓和(经炮制后刺激性降低)。
炮制意义:传统认为,三棱生品有毒,易伤胃气,需经醋制或酒制后使用,“光三棱”多为醋制品,醋制后不仅能增强入肝经、止痛的功效,还能减少刺激性,故临床多用“光三棱”而非生品。
现代使用:在中药炮制规范中,“光三棱”特指醋制三棱,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法定炮制品。

醋三棱

来源与含义:“醋三棱”是明确的炮制别名,指用米醋拌蒸后干燥的三棱,其炮制方法最早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棱,醋煮透,切片,晒干。”醋制后,三棱的苦味减轻,药性趋于和缓,破血而不伤正,故临床更常用,明代《本草纲目》补充:“醋煮三棱,能消癥瘕积聚,妇人产后瘀血腹痛。”
功效特点:与生三棱相比,醋三棱的行气止痛作用增强,活血化瘀之力稍缓,更适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痛经、癥瘕,以及脾胃虚弱者。
现代应用:为临床主流使用形式,《中国药典》明确规定三棱需“净制,润透,切薄片,干燥,或醋制用”,醋三棱已成为医院配方和中成药生产的主要原料。

荆三棱(混淆别名)

来源与含义:“荆三棱”为历史混淆别名,源于对莎草科植物荆三棱(Scirpus yagara Ohwi)的误称,荆三棱的块茎较小,呈圆锥形,表面黄白色,有横向环纹,与黑三棱形态相似,但功效较弱,古代因两者生态习性相似(均生于水泽),且名称中均有“三棱”,常被混用。
辨析与纠正:宋代《本草图经》已注意到两者的区别:“荆三棱,根似小蒜,叶似莎草,花褐色,根轻而浮,不堪药用;黑三棱根坚重,破血力强。”明清时期,医家逐渐明确正品为黑三棱,荆三棱被视为伪品或代用品,现代《中国药典》仅收载黑三棱科黑三棱,荆三棱已不再作为三棱的合法来源。
警示:需注意部分地区仍有将荆三棱称为“三棱”的情况,购买时应认准黑褐色、质坚的块茎,避免误用。

三棱别名归纳表

为便于系统理解,现将三棱的主要别名、来源、使用特点及历史依据整理如下:

三棱中草药的别名

别名 来源与含义 使用地区/特点 历史文献依据
黑三棱 块茎黑褐色,表面密布须根痕,色深如墨 全国通用,正品别名 《本草纲目》:“根黑如乌头,故名”
京三棱 古代道地产地(上党)进京,茎有明显棱线,品质优良 老字号处方,强调道地性 《图经本草》:“京师所货者,多来自上党”
草三棱 生于水泽,叶似蒲草,质地柔软 江南水乡地区,需与荆三棱区分 《本草汇言》:“叶如蒲草,故名”
光三棱 炮制后切片光滑,表面细腻 炮制品,醋制或酒制后使用 《本草备要》:“蒸透切片,名光三棱”
醋三棱 用米醋拌蒸,性较和缓,止痛力强 临床主流炮制品,中成药常用 《本草纲目》:“醋煮能消癥瘕”
荆三棱 莎草科植物,块茎小、色浅,历史混淆品 现已淘汰,需避免误用 《本草图经》:“根轻浮,不堪药用”

三棱的别名与现代应用

三棱的丰富别名,反映了中医药“辨状论质”和“因地制宜”的用药智慧,现代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正品辨识:优先选择“黑三棱”“京三棱”等正品别名对应的药材,避免购买混有荆三棱的伪品。
  2. 炮制品选择:临床多用“醋三棱”或“光三棱”,其毒性低、药效稳定,需遵医嘱使用,孕妇及体虚者慎用。
  3. 历史文献参考:通过古代别名可追溯药材的道地产区和炮制演变,如“京三棱”提示古代对品质的重视,“醋三棱”反映炮制工艺的优化。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三棱有“京三棱”和“草三棱”两种叫法?两者功效有区别吗?
解答:“京三棱”和“草三棱”均为三棱的别名,区别主要在于来源和侧重点不同。“京三棱”源于古代道地产地和进贡路线,宋代《图经本草》记载京师(今河南开封)所售三棱多来自上党(今山西长治),因茎有明显棱线且品质优良,故名“京三棱”,强调其道地性和品质;“草三棱”则因生态习性得名,三棱多生于水泽,叶片扁平似蒲草,质地柔软,故称“草三棱”,突出其形态特征,两者来源均为黑三棱科黑三棱,为同一种药材,功效无区别,均为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只是别称的角度不同,非混淆品或代用品。

问题2:市面上有人将“荆三棱”当作“三棱”出售,两者有何不同?如何区分?
解答:“荆三棱”与正品“三棱”(黑三棱)来源不同,功效有别,不可混用,正品三棱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块茎,呈类球形或长圆形,表面黑褐色,体重质坚,断面灰黄色,味淡,破血行气力强;荆三棱为莎草科植物荆三棱的块茎,呈圆锥形或卵形,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体轻质松,断面类白色,味微甜,功效偏于行气消积,破血力弱,区分时可通过三点:一是颜色,正品色深黑褐,荆三棱色浅黄白;二是质地,正品质坚硬,荆三棱质疏松;三是断面,正品断面灰黄,荆三棱断面类白且有细密环纹,购买时应认准“黑三棱”等正品别名,避免误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云实药材价格
« 上一篇 08-28
竹沥作为中药材,有哪些独特功效、作用及使用禁忌?
下一篇 » 08-2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