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除湿中草药有哪些?功效与用法如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健脾除湿是中医调理身体的重要方法,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停聚体内,易引发腹胀、便溏、乏力、舌苔厚腻等症状,中草药通过健脾益气、渗利水湿等功效,可有效改善脾虚湿盛状态,以下详细介绍常用健脾除湿中草药的性味、功效、应用及注意事项。

健脾除湿中草药

常用健脾除湿中草药详解

  1. 茯苓
    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痰饮、脾虚食少、便溏、心神不安等症,既能渗湿利水,又可健脾,为脾虚湿盛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9-15g;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者慎用。

  2. 白术
    性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应用: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其补脾益气兼能燥湿,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6-12g;炒用可增强健脾燥湿作用。
    注意:阴虚内热、津液损耗者慎用,燥湿伤阴,不宜过量。

  3. 山药
    性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应用:适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药性平和,不燥不腻,为平补脾肺之品。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15-30g;麸炒可增强健脾作用。
    注意:湿盛中满、有积滞者不宜单独使用。

  4. 薏苡仁
    性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应用: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渗湿不伤阴,健脾不滋腻,为利湿健脾佳品。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9-30g;炒用可减弱寒性,增强健脾止泻。
    注意:孕妇慎用,因性微寒;便秘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5. 芡实
    性甘、涩,平,归脾、肾经。
    功效: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应用:适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既能健脾除湿,又能固涩止泻,为脾肾双补之品。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9-15g;生用偏于固涩,炒用偏于健脾。
    注意:大小便不利者不宜使用。

    健脾除湿中草药

  6. 陈皮
    性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其辛行温通,能理气健脾,又可燥湿化痰,为脾虚气滞、湿阻中焦常用药。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3-10g;理气宜用生陈皮,健脾燥湿宜用炒陈皮。
    注意:阴虚燥咳、吐血者慎用。

  7. 砂仁
    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应用:适用于湿阻中焦、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芳香行散,化湿醒脾,温中止呕。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3-6g,后下(含挥发油,久煎有效成分易挥发)。
    注意:阴虚有热者不宜使用。

  8. 白扁豆
    性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应用: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补而不腻,化湿不燥,为健脾化湿常用药。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9-15g;炒用可增强健脾作用。
    注意:生用多用于清暑,炒用多用于健脾;患寒热病者不宜使用。

  9. 甘草
    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应用: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并能缓和药性、调和诸药。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2-10g;生用清热解毒,蜜炙用补中益气。
    注意:大剂量久服可水肿,高血压患者慎用;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十八反”)。

  10. 苍术
    性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应用: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燥湿力强,为“燥湿健脾第一要药”。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3-9g;米泔水制可缓和燥性。
    注意: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健脾除湿中草药

常用健脾除湿中草药简表

中草药名称 性味归经 主要功效 适用症状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茯苓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小便不利、水肿、脾虚食少、便溏 9-15g,煎汤 阴虚无湿热、虚寒滑精者慎用
白术 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水肿、自汗 6-12g,炒用 阴虚内热、津液损耗者慎用
薏苡仁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 水肿、脚气、脾虚泄泻、湿痹拘挛 9-30g,炒用 孕妇慎用,便秘者不宜长期用
陈皮 辛苦温,归脾肺经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3-10g,后下 阴虚燥咳、吐血者慎用
砂仁 辛温,归脾胃肾经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湿阻中焦、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妊娠恶阻 3-6g,后下 阴虚有热者不宜使用

相关问答(FAQs)

问:脾虚湿气重有哪些典型症状?
答:脾虚湿气重的典型症状可从多个系统表现:①消化系统:腹胀、食欲不振、饭后饱胀、大便溏稀或黏腻(黏马桶)、恶心呕吐;②身体状态:四肢困重乏力、精神疲倦、头重如裹(感觉头部沉重)、嗜睡;③舌苔表现: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齿痕舌)、舌苔白腻或黄腻;④皮肤症状:皮肤油腻、易长湿疹、痤疮,或浮肿(尤其是下肢);⑤其他:女性可能出现白带量多色白、月经量少,男性可能出现阴囊潮湿等,若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调理脾虚湿盛状态。

问:健脾除湿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不建议长期单一或自行长期服用健脾除湿中草药,需根据体质辨证论治,原因如下:①药性偏颇:多数健脾药(如白术、苍术)性温燥,长期服用易耗伤阴液,导致口干、便秘;利湿药(如茯苓、薏苡仁)性渗利,长期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反而加重脾虚。②个体差异:脾虚湿盛有不同类型(如寒湿、湿热、脾虚兼气滞等),需针对性用药,如寒湿用干姜、砂仁,湿热用黄芩、黄连,湿热误用温燥药会加重症状。③配伍原则:中医讲究“君臣佐使”,长期服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方剂,如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与平胃散(燥湿运脾)交替使用,或配伍养阴药(如麦冬、石斛)防燥伤阴,建议短期调理后,通过饮食(如山药、小米)、运动(如八段锦、快走)等巩固,避免过度依赖药物。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白芨价格
« 上一篇 昨天
中草药别称为何如此丰富?藏着哪些奥秘?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