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别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它们或源于药材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或关联药用功效、民间传说,或出自古代医籍记载、地方方言俗语,如人参因“根如人形”得名,甘草因“调和诸药”被尊为“国老”,这些别称不仅记录了古人对药物的认知智慧,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整理常见中草药的别称及其来源简析,展现中草药语言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中草药名称 | 常见别称 | 别称来源简析 |
---|---|---|
人参 | 黄参、神草、地精、人衔、海腴、棒槌 | “黄参”因色黄;“神草”赞其滋补功效神奇;“地精”言其生长灵性;“人衔”指古人衔其根而服;“海腴”喻其珍贵如膏腴;“棒槌”为东北地方俗称,形似棒槌。 |
黄芪 | 绵芪、箭芪、独根、膜芪、固本、百药棉 | “绵芪”因质绵软;“箭芪”因茎似箭杆;“独根”言其主根单一;“膜芪”指根皮膜质;“固本”因能补气固本;“百药棉”喻其如棉般调和药性。 |
甘草 | 国老、甜草、蜜草、美草、灵通、粉草 | “国老”取其“调和众药”如国老;“甜草”因味极甜;“蜜草”因蜜制后更甜;“美草”见于《神农本草经》,赞其美好;“灵通”言其通治百病;“粉草”指根断面呈粉性。 |
当归 | 干归、秦哪、云归、西当归、岷当归、全当归 | “干归”“秦哪”为古名;“云归”指主产于云南;“西当归”“岷当归”分别主产于甘肃岷县、陕西;“全当归”指全株入药。 |
枸杞 | 甘杞、明目子、羊乳、狗奶子、枸棘、血杞子 | “甘杞”因味甘;“明目子”因能明目;“羊乳”“狗奶子”形似浆果;“枸棘”指其枝多棘刺;“血杞子”指枸杞子色红如血。 |
金银花 | 双花、二花、鹭鸶藤、忍冬藤、银花藤、鸳鸯藤 | “双花”“二花”因花开初白后黄,成双对开;“鹭鸶藤”因花形似鹭鸶;“忍冬藤”因植株冬季不凋;“银花藤”指藤茎;“鸳鸯藤”喻成对生长。 |
菊花 | 甘菊、怀菊、杭白菊、亳菊、滁菊、药菊 | “甘菊”因味甘;“怀菊”主产于河南怀庆;“杭白菊”主产于浙江杭州;“亳菊”主产于安徽亳州;“滁菊”主产于安徽滁州;“药菊”为药用统称。 |
薄荷 | 番荷菜、夜息花、仁丹草、苏薄荷、水薄荷、龙脑薄荷 | “番荷菜”为外来种俗称;“夜息花”因夜晚香气更浓;“仁丹草”因清凉如仁丹;“苏薄荷”指江苏产;“水薄荷”喜湿;“龙脑薄荷”言其香气似龙脑。 |
茯苓 | 茯灵、松苓、松腴、不死面、松薯、白茯苓 | “茯灵”因古人认为其得松灵气;“松苓”寄生于松根;“松腴”喻其如松之膏腴;“不死面”因久服延年;“松薯”形似薯类;“白茯苓”指白色菌核。 |
陈皮 | 广皮、红皮、贵老、橘皮、新会皮、陈橘皮 | “广皮”主产于广东;“红皮”因外皮色红;“贵老”取“陈久者良”意;“橘皮”为原料;“新会皮”指广东新会产;“陈橘皮”强调需久贮。 |
白芍 | 白芍药、金芍药、杭芍、川芍、亳芍、炒白芍 | “白芍药”与赤芍相对;“金芍药”赞其珍贵;“杭芍”主产于杭州;“川芍”主产于四川;“亳芍”主产于亳州;“炒白芍”为炮制品。 |
白术 | 冬术、于术、浙术、徽术、生白术、焦白术 | “冬术”因冬季采收;“于术”产于浙江于潜;“浙术”“徽术”分别产于浙江、安徽;“生白术”为生品;“焦白术”为麸炒制品。 |
黄连 | 川连、味连、雅连、云连、鸡爪连、野连 | “川连”主产于四川;“味连”因味极苦;“雅连”产于四川雅安;“云连”产于云南;“鸡爪连”因形似鸡爪;“野连”为野生品。 |
黄芩 | 条芩、子芩、枯芩、淡芩、宿芩、酒黄芩 | “条芩”因根条状;“子芩”为根上部;“枯芩”为老根;“淡芩”因味淡;“宿芩”指陈年黄芩;“酒黄芩”为酒制品。 |
半夏 | 和姑、三叶半夏、麻芋子、地雷公、燕子尾、清半夏 | “和姑”为古名;“三叶半夏”因叶三出;“麻芋子”因块茎形似芋;“地雷公”言其毒性如雷;“燕子尾”指芽形似燕尾;“清半夏”为矾制品。 |
丹参 | 赤参、紫丹参、大红袍、木羊乳、奔马草、丹根 | “赤参”“紫丹参”因色赤紫;“大红袍”喻其色红;“木羊乳”因根似乳;“奔马草”言其生长快;“丹根”指根色丹红。 |
川芎 | 芎䓖、抚芎、台芎、西芎、雀脑芎、酒川芎 | “芎䓖”为古名;“抚芎”产于江西抚州;“台芎”产于四川;“西芎”产于甘肃;“雀脑芎”因形似雀脑;“酒川芎”为酒制品。 |
熟地 | 熟地黄、伏地、九蒸地黄、熟地炭、大熟地、怀熟地 | “熟地黄”为炮制后名称;“伏地”指块茎伏地;“九蒸地黄”因需九蒸九晒;“熟地炭”为炒炭品;“大熟地”为优质品;“怀熟地”产于河南怀庆。 |
山药 | 薯蓣、怀山药、淮山、薯药、山芋、炒山药 | “薯蓣”为古名;“怀山药”产于河南怀庆;“淮山”为江淮地区俗称;“薯药”“山芋”为地方俗称;“炒山药”为麸炒制品。 |
牛膝 | 百倍、对节草、牛茎、怀牛膝、淮牛膝、酒牛膝 | “百倍”言其滋补功效;“对节草”因茎节对生;“牛茎”因茎似牛膝;“怀牛膝”产于河南;“淮牛膝”为江淮产;“酒牛膝”为酒制品。 |
车前子 | 车前实、当道、牛遗、蛤蟆衣、车轱辘草、炒车前子 | “车前实”为果实;“当道”“牛遗”为古名;“蛤蟆衣”因叶多虫斑;“车轱辘草”指全草;“炒车前子”为炒制品。 |
决明子 | 草决明、马蹄决明、假绿豆、还瞳子、决明、炒决明子 | “草决明”因草本性;“马蹄决明”形似马蹄;“假绿豆”因色似绿豆;“还瞳子”因能明目;“决明”为简称;“炒决明子”为炒制品。 |
艾叶 | 艾蒿、医草、冰台、甜艾、艾蓬、灸草 | “艾蒿”为植物名;“医草”因药用价值高;“冰台”古人用艾取火;“甜艾”因味微甜;“艾蓬”因多生蓬蒿间;“灸草”因艾灸多用。 |
蒲公英 | 婆婆丁、黄花地丁、尿床草、蒲公草、孃孃丁、蒲公英草 | “婆婆丁”为北方俗称;“黄花地丁”因花黄如丁;“尿床草”因治小儿尿频;“蒲公草”因种子如蒲公绒;“孃孃丁”为地方俗称;“蒲公英草”为全草入药。 |
相关问答FAQs
Q:为什么中草药会有这么多别称?
A:中草药别称的多样性源于多方面因素:一是古代地域差异,不同地区对同一药材的称呼因方言、习俗而不同,如“人参”在东北称“棒槌”;二是形态特性,药材的形状、颜色、气味常成为别称来源,如“鸡爪连”因黄连形似鸡爪;三是功效传说,古人根据药效赋予其吉祥或形象名称,如“国老”因甘草调和众药;四是古籍记载,历代医籍对药材的异名记录流传至今,如“当归”古称“干归”;五是炮制或用途差异,如“熟地”因九蒸九晒得名,“灸草”因艾灸用途得名,这些别称共同构成了中草药丰富的文化符号体系。
Q:如何通过中草药的别称初步判断其功效或特性?
A:部分别称直接反映了药材的功效或特性,从功效看,带“明”“目”字的常与眼科相关,如“明目子”(枸杞)能明目;“固本”“百倍”多用于补虚固本,如“固本”(黄芪)补气固本,从特性看,“甜草”“蜜草”多味甜,如“甜草”(甘草);“水薄荷”“松苓”则提示生长环境或寄主,如“松苓”(茯苓)寄生于松树。“陈”“久”字样强调需久贮,如“陈橘皮”;“炒”“酒”等字多为炮制方法,如“炒白术”偏健脾燥湿,但需注意,别称仅为参考,具体功效需结合中医理论和专业指导,不可仅凭别称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