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短是临床常见症状,指呼吸短促、气息不足以续,动则加剧,严重者甚至张口抬肩、难以平卧,在中医理论中,气短多属“气虚”范畴,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湖南老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结合湘地气候潮湿、饮食偏辛辣油腻等特点,形成了“健脾益肺、补肾纳气、祛湿化痰”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疗效显著,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特色疗法、调护建议等方面详细阐述。
气短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湖南地域特点
中医认为,气的生成与运行依赖肺、脾、肾三脏: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生气血,肾为气之根主纳气,气短的根本原因在于“气虚”,具体可分三类:一是肺气虚,不能宣发肃降,呼吸无力;二是脾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宗气虚弱;三是肾气虚,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湖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潮湿,“湿邪”易困遏脾阳,导致脾虚湿盛,进而影响肺气宣发;湖南人饮食喜辣、嗜茶,易生燥热伤津,或过食生冷损伤中阳,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虚为本,痰湿、瘀血为标,湖南老中医治疗气短,尤为重视“健脾祛湿”与“补虚泻实”的结合。
湖南老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特色
老中医临证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将气短分为四大证型,每型结合湘地特点用药,凸显地域化诊疗优势。
肺气虚证:呼吸浅短,易感冒自汗
主症:气短、声低懒言,稍动则喘,易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脉弱。
病机:肺气不足,宗气虚弱,呼吸无力。
治法:补益肺气,固表止汗。
代表方剂:补肺汤(《永类钤方》)合玉屏风散(《究原方》)。
特色用药:黄芪(补气固表,用湘产绵芪效更佳)、党参(健脾补肺,湖南平江党参为道地药材)、防风(祛风固表,配合黄芪“玉屏风”之意)、五味子(敛肺止咳,湖南产五味子酸敛力强)。
加减:若兼咳嗽痰稀,加款冬花(润肺化痰,湘产款冬花花蕾饱满)、紫菀(止咳化痰,性温不燥);若自汗甚,加麻黄根(止汗,与黄芪同用增强固表)。
脾气虚证:气短乏力,食少便溏
主症:气短、倦怠乏力,食少腹胀,大便稀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弱。
病机: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不足,宗气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特色用药:茯苓(健脾渗湿,湖南靖州茯苓质优)、薏苡仁(健脾祛湿,湘产薏苡仁颗粒饱满,利湿而不伤阴)、陈皮(理气化痰,缓解脾虚腹胀)、升麻(升举清阳,配合黄芪升提气机)。
加减:若兼湿盛苔厚腻,加苍术(燥湿健脾,湖南产茅苍术香气浓郁)、厚朴(行气除胀);若食少甚,加炒麦芽(消食健脾,湖南产大麦芽消食力强)。
肾气虚证:动则气喘,腰膝酸软
主症:气短、喘息,动则加剧,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肾气亏虚,摄纳无权,气不归元。
治法:补肾纳气,平喘止咳。
代表方剂:肾气丸(《金匮要略》)合参蛤散(《卫生宝鉴》)。
特色用药: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湖南张家界杜仲皮厚胶质多)、淫羊藿(温肾阳,湖南产淫羊藿叶片肥厚,药效显著)、蛤蚧(纳气平喘,广西与湖南交界处蛤蚧品质佳)、山茱萸(补益肝肾,湖南产山茱萸肉厚酸涩)。
加减:若兼肾阳虚,加附子(温肾助阳,需先煎久煎去毒)、肉桂(温补命门);若夜尿多,加桑螵蛸(固精缩尿,湖南产桑螵蛸完整)。
痰湿阻肺证:胸闷气短,痰多黏腻
主症:气短、胸闷,痰多色白黏腻,咳吐不畅,舌苔白腻,脉滑。
病机:脾虚生痰,痰湿阻肺,气机不畅。
治法:燥湿化痰,宣肺降气。
代表方剂: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特色用药:半夏(燥湿化痰,湖南产半夏辛温燥湿力强)、陈皮(理气化痰,新会陈皮与湖南陈皮结合,理气不伤阴)、莱菔子(消食化痰,湖南产白萝卜子消食化痰)、生姜(温化寒痰,湖南生姜辛辣解表)。
加减:若兼痰热(痰黄黏稠、口干),加黄芩(清热燥湿,湖南产黄芩条根坚实)、竹茹(清热化痰);若胸闷甚,加枳壳(行气宽胸,湖南产枳壳壳厚肉嫩)。
湖南老中医特色疗法
除内服中药外,湖南老中医还结合传统外治法,增强疗效,尤其适合气虚不耐攻伐者。
针灸疗法
取穴以“补气、健脾、益肺、纳气”为原则,常用穴位:
- 背俞穴:肺俞(补肺气)、脾俞(健脾气)、肾俞(补肾气);
- 任脉穴:气海(补气要穴)、关元(培元固本);
- 四肢穴:足三里(健脾益气,强壮要穴)、太溪(补肾气,滋肾阴)。
操作:背俞穴、关元用补法(缓慢进针、轻捻转、多留针),足三里、太溪用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分钟,每周3次,10次为一疗程。
穴位贴敷(三伏贴、三九贴)
结合“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理论,在“三伏”“三九”时节,用温阳化痰、补气健脾药物贴敷于穴位,通过皮肤渗透激发经气。
- 药物组成:白芥子(温肺化痰)、细辛(散寒通窍)、甘遂(逐水饮)、黄芪(补气)、生姜汁(调和药效);
- 贴敷穴位: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定喘(平喘止咳);
- 时间:每次贴敷4-6小时,局部微红为度,避免起泡,每年各贴3-4次,连续3年效果更佳。
经验方举例
- 黄芪蛤蚧散:黄芪30g、蛤蚧1对(去头足)、茯苓15g、白术12g、陈皮6g、五味子6g,主治肺肾气虚之气短、动则喘甚,研末冲服,每次3g,每日2次。
- 参芪薏仁汤:党参20g、黄芪20g、薏苡仁30g、山药15g、莲子12g、砂仁6g(后下),主治脾气虚兼湿盛之气短、食少便溏,水煎服,每日1剂。
调护建议:三分治,七分养
湖南老中医强调,气短康复需“药养结合”,尤其重视日常调护。
饮食调理
- 健脾益肺食材:山药(蒸食、煮粥)、莲子(煲汤)、小米(熬粥)、白萝卜(炖汤,化痰顺气);
- 推荐食疗方:黄芪山药粥(黄芪15g、山药30g、小米50g,煮粥健脾补气)、莲子百合瘦肉汤(莲子15g、百合15g、瘦肉100g,润肺益气);
- 忌口:脾虚者忌生冷(如冷饮、西瓜)、油腻;痰湿者忌甜腻(如蛋糕、奶茶)、辛辣(如辣椒、花椒);肾虚者忌过咸(如腌菜)、生冷。
起居调摄
- 避免劳累,“劳则气耗”,气短者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 湖南气候潮湿,梅雨季注意防潮(可用除湿机),保持室内干燥,避免湿邪困脾;
- 适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增强体质。
情志调节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气短患者常因焦虑、抑郁加重症状,老中医建议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练书法、与人交流等方式疏解情绪,避免“思虑过度伤脾”。
湖南老中医治疗气短常见证型及用药表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含湖南特色) | 加减方向 |
---|---|---|---|---|---|
肺气虚证 | 气短声低、易自汗、易感冒 | 补益肺气、固表 | 补肺汤+玉屏风散 | 黄芪、党参、防风、五味子、玉竹 | 咳嗽加款冬花、紫菀 |
脾气虚证 | 气短乏力、食少便溏 | 健脾益气、升阳 | 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 茯苓、薏苡仁、陈皮、升麻、苍术 | 湿盛加厚朴、腹胀加炒麦芽 |
肾气虚证 | 动则气喘、腰膝酸软 | 补肾纳气 | 肾气丸+参蛤散 | 杜仲、淫羊藿、蛤蚧、山茱萸、桑螵蛸 | 肾阳虚加附子、夜尿多加益智仁 |
痰湿阻肺证 | 胸闷气短、痰多黏腻 | 燥湿化痰、宣肺 | 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 半夏、陈皮、莱菔子、生姜、黄芩 | 痰热加竹茹、胸闷加枳壳 |
相关问答FAQs
Q1:气短是不是都是虚证?老中医怎么区分虚实?
A:气短不全是虚证,有虚有实,虚证多见于肺、脾、肾气虚,特点为“动则加剧、声低懒言、舌淡脉弱”;实证多因痰湿、瘀血、气滞阻滞气机,特点为“胸闷痰多、舌暗苔腻、脉滑或弦”,老中医通过四诊鉴别:虚证者气短而喘、休息可缓解,常伴乏力、自汗;实证者气短而胸胁胀满或刺痛,常伴痰多、口干,痰湿阻肺者咳吐白黏痰、舌苔白腻,属实证;肺气虚者咳声低弱、易自汗,属虚证,治疗上,实证以“祛邪”为主(化痰、活血、理气),虚证以“补虚”为主(补气、健脾、补肾)。
Q2:湖南老中医治疗气短需要忌口吗?饮食上有什么建议?
A:需要忌口,且需根据证型调整饮食,脾虚湿盛者(食少、便溏、苔腻)忌生冷(如冷饮、西瓜)、油腻(如肥肉、油炸食品),可吃山药莲子粥健脾;肺气虚者(易自汗、易感冒)忌辛辣(如辣椒、花椒)、过甜(如糖果),可喝黄芪炖鸡汤补肺;痰湿者(痰多、胸闷)忌甜腻(如蛋糕、奶茶)、生冷,可吃陈皮白萝卜汤化痰;肾气虚者(腰膝酸软、夜尿多)忌过咸(如腌菜)、辛辣,可吃杜仲猪腰汤补肾,湖南人喜辣,但气短患者(尤其虚证)需减少辛辣,避免耗气伤津,饮食宜清淡、温补,避免“肥甘厚味”加重脾胃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