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椇子为鼠李科植物枳椇(Hovenia dulcis Thunb.)的成熟种子,北枳椇(Hovenia trichocarpa Chun et Tsiang)或毛果枳椇(Hovenia trichocarpa Chun et Tsiang var. hisperrima (Cheng) Y. L. Chen et P. K. Chou)的种子亦同入药,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摘下,晒干,搓揉出种子,除去杂质,即得,其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唐本草》,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因其味甘酸,性平,具有解酒毒、止渴除烦、止呕、润肠通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酒醉烦渴、呕吐、热病口渴、二便不利等症,是中医常用的解酒护肝良药。
从性状上看,枳椇子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直径3-5mm,表面灰棕色或黑褐色,有光泽,种脐位于一侧,呈白色点状,种皮坚硬,剥开后可见乳白色的胚乳及淡黄色的子叶2片,气微,味微甜,以颗粒饱满、色黑褐、种脐明显、无杂质者为佳,枳椇子的性味甘、酸,平,归心、脾、肺经,其性平和,不寒不热,既能解酒毒,又能生津止渴,还能润肠通便,适用于多种病症。
枳椇子的功效主治主要体现在解酒毒、止渴除烦、止呕、润肠通便四个方面,解酒毒是其核心功效,中医认为酒为湿热之品,过饮则损伤脾胃,湿热蕴结,导致头痛、呕吐、烦渴等症,枳椇子能清热利湿,解酒毒,缓解酒后不适。《本草纲目》记载其“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其功如蜜”,《名医别录》亦言其“主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止渴除烦方面,适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等症,因其能生津液,清热热;止呕常用于胃热呕吐、酒后呕吐,可配伍陈皮、半夏等增强降逆止呕之效;润肠通便则用于肠燥便秘,尤其适用于老年或体虚者便秘,因其富含油脂,能润滑肠道。
现代化学成分研究表明,枳椇子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如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皂苷类(如枳椇子皂苷A、B、C等)、有机酸(如葡萄糖酸、苹果酸、柠檬酸等)、多糖、生物碱(如枳椇碱)、氨基酸、微量元素(如锌、铁、钙等),其中黄酮类和皂苷类是其解酒、保肝、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药理作用方面,枳椇子的解酒毒作用已被大量实验证实,其可通过促进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的活性,加速乙醇的代谢分解,减少乙醛在体内的蓄积,从而减轻乙醇对肝脏的损伤;其含有的多糖和黄酮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性,降低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枳椇子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抑制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的活性氧(ROS),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延缓衰老;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表现为镇静、催眠、抗惊厥,可缓解酒后烦躁、失眠等症状;降血糖作用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实现,对糖尿病模型大鼠有明显的降糖效果;抗炎镇痛作用则与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有关;促进消化作用能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排便,缓解便秘。
临床应用中,枳椇子常用于解酒毒及酒后不适,可单用煎服,或配伍葛花、葛根、陈皮等同用,如枳椇子葛根汤;治疗热病口渴,可配伍天花粉、芦根、麦冬等,以增强生津止渴之效;用于胃热呕吐,可配伍黄连、竹茹、半夏,清胃止呕;治疗肠燥便秘,可配伍火麻仁、郁李仁、杏仁等,润肠通便,现代制剂中,有枳椇子提取物片、枳椇子葛根口服液等,用于解酒护肝,枳椇子还常用于辅助治疗酒精性肝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用法用量上,枳椇子多内服,煎汤,常用量为10-15g;或入丸散剂,每次3-6g;亦可泡酒饮用,如枳椇子酒(枳椇子50g,白酒500ml,浸泡7天后服用,每次10-20ml),炮制方法一般为生用,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或炒制,取净枳椇子,用文火炒至微黄,取出放凉,炒后可增强止呕或健脾作用。
注意事项方面,枳椇子性平,但味甘酸,过量服用可能助湿,故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糖尿病患者因枳椇子含有一定糖分,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用药安全性尚不明确,需慎用或遵医嘱;枳椇子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服用期间避免服用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以免增强抑制作用;服用期间如出现腹泻、恶心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
现代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枳椇子的应用范围,研究表明,枳椇子多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可增加肠道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其黄酮类成分对肝癌、肺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枳椇子提取物还具有美容抗氧化作用,可清除皮肤自由基,减少色素沉着,延缓皮肤衰老,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领域。
枳椇子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来源 | 鼠李科植物枳椇、北枳椇或毛果枳椇的成熟种子 |
性状 | 扁圆形或椭圆形,灰棕色或黑褐色,种脐白色,种皮坚硬,味微甜 |
性味归经 | 甘、酸,平;归心、脾、肺经 |
功效主治 | 解酒毒,止渴除烦,止呕,润肠通便;主治酒醉烦渴,呕吐,热病口渴,便秘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酒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避免与镇静药同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枳椇子真的能解酒吗?其解酒原理是什么?
答:枳椇子确实具有显著的解酒作用,其解酒原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促进乙醇代谢,枳椇子中的黄酮类和皂苷类成分能激活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的活性,加速乙醇分解为乙醛,再分解为无毒的乙酸,最终排出体外,减少乙醛在体内的蓄积;二是保护肝细胞,其含有的多糖和抗氧化成分能清除乙醇代谢产生的自由基,抑制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减轻肝细胞损伤,降低血清中转氨酶(ALT、AST)水平,从而缓解酒后头痛、恶心、肝区不适等症状,枳椇子还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缓解酒后烦躁、失眠等症状,帮助身体更快恢复。
问:枳椇子适合所有人服用吗?哪些人不适合?
答:枳椇子虽性平味甘酸,功效温和,但并非适合所有人群,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因其甘酸之味可能助湿,加重脾胃虚寒症状,导致腹泻、腹胀等不适;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谨慎服用,因枳椇子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和有机酸,可能影响血糖控制;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目前缺乏足够的安全性研究,应避免自行服用;服用期间应避免同时服用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以免增强中枢抑制作用,引起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如需长期服用或用于治疗疾病,建议先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体质和病情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