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因其“止血不留瘀,活血不伤正”的特性,被誉为“金不换”,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肺经,既可止血,又能活血,兼有补益功效,应用历史悠久,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其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在传统功效方面,三七最核心的作用是止血与活血,止血方面,三七含三七素等多种止血成分,能缩短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数量,促进血小板聚集,同时收缩局部血管,从而达到快速止血的效果,且止血后不易留瘀血,适用于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等,单用研末服或外敷均有良效,活血方面,三七总皂苷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以及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瘀血性疾病,如“云南白药”“复方丹参片”等中成药均含三七成分,三七还有补益气血的作用,其“补而不滞”的特性,适合气血两虚者,表现为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常与黄芪、党参等配伍使用,消肿定痛是三七的另一传统功效,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显著,用于痈肿疮疡、风湿痹痛等,内服外用均可,如治疗疮痈肿痛,可配伍金银花、连翘等;治疗风湿关节痛,可配伍威灵仙、独活等。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三七的广泛作用,心血管保护方面,三七总皂苷(PNS)能调节血脂,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细胞;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免疫系统调节方面,PNS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因子分泌,双向调节机体免疫,既可增强免疫力,也可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炎镇痛方面,三七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其镇痛效果与抑制中枢疼痛介质有关,对慢性疼痛如关节炎痛有较好缓解作用,保肝方面,三七总皂苷能减轻肝损伤,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再生,抗肝纤维化,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辅助治疗,三七还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抗肿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等作用,在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可通过下表概括:
活性成分 | 主要作用 |
---|---|
三七总皂苷(PNS) | 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降血脂、抗血栓、调节免疫、抗炎、保肝 |
三七素 | 止血(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 |
人参皂苷Rg1 | 促造血、保护神经、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
人参皂苷Rb1 | 抗焦虑、改善睡眠、抗肝纤维化 |
黄酮类化合物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 |
氨基酸 | 补充营养、促进组织修复 |
需要注意的是,三七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宜,孕妇、月经期女性应慎用(活血作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过敏体质者需警惕过敏反应;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三七性温,阴虚火旺者(表现为口干、手心热、潮热盗汗)不宜单用长期服用,用量上,内煎汤一般3-10g,研粉吞服1-3g/次;外用适量研末调敷,三七不宜与藜芦同用(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
相关问答FAQs
Q1:三七和西洋参都有补气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
A:三七与西洋参虽均属五加科,但功效侧重不同,三七性温,以活血化瘀、止血定痛为主,兼能补气,适合瘀血阻滞(如胸痹、跌打损伤)、出血证及气血瘀滞兼虚者;西洋参性凉,以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为主,适合气阴两虚(如乏力、口干、心烦)、热病伤津者,三七偏“通”,西洋参偏“补”,需根据体质和症状选择,如瘀血体质可选三七,阴虚火旺体质则更适合西洋参。
Q2:长期服用三七会有副作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A:正常剂量下长期服用三七安全性较高,但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引起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多因过量活血导致);部分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长期服用需注意:① 避免过量,一般粉剂每日不超过3g;②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尤其出血倾向者);③ 孕妇、经期女性、儿童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或慎用;④ 不宜与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同用,以免增加出血风险;⑤ 出现不适立即停用并就医,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