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药材市场在多重因素交织下呈现出复杂态势,整体价格指数温和波动,不同品类品种表现分化明显,市场运行既受气候、政策等外部环境影响,也因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变化而呈现新特点,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数据,2017年中药材价格指数(CCPI)年初为2105点,年末收于2223点,全年累计上涨5.6%,但季度间波动较大,一季度受春节后需求回落影响指数下行,二三季度因部分品种减产指数快速反弹,四季度趋于稳定。
价格走势:整体温和上涨,品种分化显著
2017年中药材价格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全年不同阶段影响因素各异,一季度为传统淡季,市场购销清淡,加上部分品种库存充足,价格整体承压,CCPI环比下降2.3%;进入二季度,南方多地遭遇洪涝灾害,北方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导致白术、丹皮、黄芪等根茎类药材减产,市场供应趋紧,价格快速反弹,CCPI环比上涨4.8%;三季度随着新货陆续上市,部分品种供应压力缓解,但受环保督查影响,加工企业开工率下降,市场流通环节趋紧,价格维持高位震荡,CCPI环比微涨0.5%;四季度进入传统旺季,饮片厂和中成药企业补库需求增加,但库存得到一定补充,价格涨幅收窄,CCPI环比上涨1.2%。
从品类看,根茎类药材受气候影响最大,价格波动最为剧烈,如白术因2016年高价刺激扩种,2017年新货大量上市,价格从年初的25元/公斤跌至年末的18元/公斤,跌幅达28%;而丹皮因主产区安徽、河南遭遇洪涝,减产幅度超30%,价格从38元/公斤涨至52元/公斤,涨幅36.8%,果实种子类药材需求相对稳定,枸杞因宁夏产区干旱减产,价格从58元/公斤涨至65元/公斤;全草类药材如薄荷,因种植面积稳定,价格全年波动较小,维持在22-25元/公斤区间,动物类药材中,阿胶因驴皮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正品阿胶块从年初的5500元/公斤涨至年末的6200元/公斤,涨幅12.7%。
影响因素:气候、政策、库存、需求四重驱动
2017年中药材市场运行主要受四大因素影响:
气候因素导致供应波动
极端天气是当年价格波动的直接诱因,南方洪涝灾害影响安徽、湖北、湖南等药材主产区,丹皮、半夏、茯苓等品种减产;北方干旱导致甘肃、内蒙古黄芪、板蓝根生长受阻,单产下降约15%,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2017年全国中药材因灾减产面积约8%,其中根茎类品种减产幅度达12%。
政策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环保督查趋严对加工环节产生显著影响,河北、安徽、甘肃等地中药材加工企业因环保不达标停产整治,导致部分品种流通量短期减少20%-30%。《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持续推进,吉林人参、云南三七等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面积扩大,优质药材供应增加,但劣质药材因成本上升被市场淘汰,价格分化加剧。
库存消化与去产能进程
前几年高价导致的库存积压在2017年持续消化,党参、当归等品种2015-2016年库存量达历史高位,2017年市场消化库存约30%,价格虽仍处低位,但跌幅收窄;而三七、天麻等品种经过两年去库存,2017年库存降至合理区间,价格触底反弹。
需求端稳定增长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需求拉动市场,2017年中药饮片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2.3%,对当归、黄芪、党参等常规药材需求稳定;中成药方面,以岭药业连花清瘟、云南白药等明星产品销量增长,带动原料药材采购量增加15%,健康产业兴起推动药食同源药材需求,枸杞、山药、茯苓等品种消费量增长10%以上。
市场特点:规范化、电商化、产地化趋势凸显
2017年中药材市场呈现三大新趋势:
规范化种植加速推进
政府鼓励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吉林、云南、贵州等地出台政策支持中药材GAP认证,全国GAP认证基地面积较2016年增长18%,药材质量追溯体系逐步完善,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初步形成。
电商渠道渗透率提升
阿里巴巴中药材平台数据显示,2017年线上交易额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45%,传统药商纷纷布局电商,产地直采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部分品种价格下降10%-15%。
产地加工与流通转型
亳州、安国、玉林等传统药材市场推动“产地+市场”联动模式,安徽亳州建立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实现“产地仓+市场仓”一体化,流通效率提升30%;云南文山三七产区发展“订单农业”,药企与种植户直接签约,减少市场投机行为。
部分中药材2017年价格涨跌幅表
品种 | 规格 | 年初价格(元/公斤) | 年末价格(元/公斤) | 涨跌幅(%) |
---|---|---|---|---|
白术 | 统个 | 25 | 18 | -28.0 |
三七 | 120头 | 280 | 350 | +25.0 |
丹皮 | 统个 | 38 | 52 | +36.8 |
党参 | 统条 | 38 | 32 | -15.8 |
枸杞 | 宁夏中宁 | 58 | 65 | +12.1 |
阿胶 | 正品东阿块 | 5500 | 6200 | +12.7 |
相关问答FAQs
Q1:2017年中药材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1:2017年中药材价格波动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极端气候(南方洪涝、北方干旱)导致部分品种减产,供应趋紧;二是环保督查趋严,加工企业开工率下降,影响流通;三是前几年高价导致的库存积压进入消化期,不同品种去库存进度差异大;四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需求稳定增长,药食同源药材消费增加,拉动部分品种价格上涨。
Q2:2017年中药材市场规范化发展有哪些进展?
A2:2017年中药材市场规范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政策推动GAP认证,全国GAP基地面积增长18%,吉林人参、云南三七等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比例提升;二是质量追溯体系逐步建立,部分市场推行“来源可溯、去向可查”机制,保障药材质量;三是电商渠道规范化发展,阿里巴巴等平台加强商户资质审核,推动线上交易标准化,减少假冒伪劣药材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