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草药能除寒湿?功效、适用人群及禁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寒湿是中医常见的致病因素,多因外感寒湿之邪(如淋雨、居处潮湿、贪凉饮冷),或脾肾阳虚导致水湿内停,复感寒邪而成,临床表现为头身困重、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等,除寒湿需温阳化湿、散寒通络,中草药在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下从分类、功效、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常用除寒湿的中草药。

除寒湿的中草药

温里散寒除湿药

此类药物性味辛温,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适用于寒湿阻滞中焦或阳气衰微所致的寒湿证。

附子

  •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应用:用于亡阳厥逆(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寒湿痹痛(关节冷痛、遇寒加重),附子善于温肾阳、逐寒湿,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常与干姜、白术配伍(如附子汤),增强散寒除湿、温经止痛之力。
  • 用法用量:3-15g,需先煎1-2小时(久煎可降低毒性)。
  •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十八反)。

干姜

  •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 应用: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湿中阻)、亡阳厥逆(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寒饮咳喘(痰白清稀),干姜温中散寒力强,能温运脾阳以化湿,常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
  • 用法用量:3-10g。
  •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肉桂

  •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 应用:用于肾阳不足(畏寒冷、腰膝冷痛)、寒湿痹痛(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脘腹冷痛(虚寒性胃痛)、宫寒不孕,肉桂温补肾阳、散寒止痛,常与附子、杜仲配伍(如肾着汤),治疗寒湿腰痛。
  • 用法用量:1-5g,宜后下。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燥湿健脾除湿药

此类药物性味辛苦温,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适用于脾虚湿盛、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胀满、纳差便溏等。

苍术

  •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 应用: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寒湿泄泻(大便溏薄、肢冷)、风寒湿痹(关节冷痛、着痛不移),苍术燥湿力强,能升阳健脾,常与厚朴、陈皮配伍(如平胃散),治疗寒湿困脾;与羌活、独活配伍(如羌活胜湿汤),治疗寒湿痹痛。
  • 用法用量:5-10g。
  •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厚朴

  •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 应用: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嗳气吞酸)、食积气滞(腹胀痛、便秘)、痰饮喘咳(痰多胸闷),厚朴行气消胀、燥湿除满,常与苍术、陈皮同用(如平胃散),增强燥湿健脾之力;与枳实、大黄配伍(如厚朴三物汤),治疗实热便秘兼寒湿。
  • 用法用量:3-10g。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草豆蔻

  •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 功效:燥湿健脾,温胃止呕。
  • 应用:用于寒湿中阻(脘腹胀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寒湿泄泻,草豆蔻温燥性强,能温中化湿、行气醒脾,常与厚朴、生姜配伍(如草豆蔻汤),治疗寒湿呕吐。
  • 用法用量:3-6g,宜后下。
  • 注意事项:阴虚血燥者忌用。

祛风除湿通络药

此类药物性味辛苦温,能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适用于寒湿痹阻经络所致的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等。

除寒湿的中草药

独活

  •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 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 应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痛、关节冷痛、遇寒加重)、风寒夹湿感冒(头痛身重),独活善走下焦,能祛下焦寒湿、止痹痛,常与桑寄生、杜仲配伍(如独活寄生汤),治疗寒湿腰痛、关节冷痛;与羌活、防风配伍(如羌活胜湿汤),治疗风寒湿痹一身尽痛。
  • 用法用量:3-10g。
  • 注意事项:阴虚血燥者慎用。

威灵仙

  • 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消骨鲠。
  • 应用:用于风寒湿痹(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挛)、诸骨鲠喉,威灵仙性善走窜,能通经络、止痹痛,常与当归、桂枝配伍(如蠲痹汤),治疗寒湿痹痛;与草乌、川乌同用,增强散寒除湿、止痛之力。
  • 用法用量:6-12g。
  • 注意事项:气血虚弱者慎用;不宜与茶同饮。

木瓜

  • 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脾经。
  • 功效: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 应用: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湿浊中阻(吐泻转筋),木瓜酸温,能舒筋活络、化湿和胃,常与薏苡仁、牛膝配伍(如薏苡仁汤),治疗寒湿脚气、筋脉拘挛;与吴茱萸、紫苏叶配伍(如木瓜汤),治疗湿浊中阻之转筋。
  • 用法用量:6-12g。
  • 注意事项:胃酸过多者慎用。

利水渗湿除湿药

此类药物性味甘淡平,能利水渗湿、健脾,适用于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等,兼有寒湿者可配温里药。

茯苓

  •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脘腹胀满)、脾虚泄泻(食少便溏)、痰饮眩悸(心悸、眩晕),茯苓性平和,能健脾利湿,常与白术、桂枝配伍(如五苓散),治疗寒湿水肿;与党参、山药同用,治疗脾虚湿盛泄泻。
  • 用法用量:10-15g。
  • 注意事项:虚寒精滑者慎用。

薏苡仁

  •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 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脾虚泄泻(便溏)、湿痹拘挛(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薏苡仁能利湿舒筋,常与苍术、牛膝配伍(如薏苡仁汤),治疗寒湿痹痛;与附子、败酱草同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寒湿瘀滞)。
  • 用法用量:10-30g,炒用健脾止泻。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津伤便秘者忌用。

常用除寒湿中草药速查表

药名 性味归经 功效 用量参考(g) 注意事项
附子 辛甘大热,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3-15 有毒,久煎;孕妇忌用
干姜 辛热,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3-10 阴虚内热者忌用
苍术 辛苦温,脾胃肝经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5-10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独活 辛苦微温,肾膀胱经 祛风湿,止痛,解表 3-10 阴虚血燥者慎用
茯苓 甘淡平,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10-15 虚寒精滑者慎用
薏苡仁 甘淡微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 10-30 孕妇慎用;津伤便秘者忌用

注意事项

  1. 辨证论治:寒湿证有表里、虚实、轻重之分,需根据具体症状(如寒湿偏表或偏里、脾虚或肾虚)选药,避免盲目使用温燥药物。
  2. 配伍应用:温里药(如附子、干姜)与燥湿药(如苍术、厚朴)、祛风药(如独活、威灵仙)配伍,可增强散寒除湿效果;脾虚者需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标本兼治。
  3. 煎煮方法:附子、乌头等有毒药物需先煎1-2小时,降低毒性;肉桂、草豆蔻等芳香药物宜后下,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4. 禁忌人群:孕妇、阴虚火旺(五心烦热、盗汗)、实热证(高热、口渴)者慎用或忌用除寒湿药。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除寒湿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解答:不建议盲目长期服用,寒湿体质多为“本虚标实”(脾肾阳虚为本,寒湿停聚为标),长期服用温燥的除寒湿药(如附子、苍术)易耗伤阴津,导致口干、咽燥、便秘等,若需长期调理,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中病即止,或配合健脾养阴药(如山药、麦冬)调理体质,避免攻伐过度。

问题2:寒湿体质的人日常饮食有什么禁忌?
解答:寒湿体质者需避免生冷寒凉(如冰饮、西瓜、苦瓜、螃蟹)、油腻厚味(如肥肉、油炸食品),以免助湿伤阳;忌食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及甜腻食物(如蛋糕、巧克力),以防助湿生热,宜吃温性食物(如生姜、羊肉、花椒、山药、小米),可煮生姜红枣粥、茯苓山药粥,温中健脾化湿;也可适当用艾叶、花椒煮水泡脚,促进寒湿排出,饮食需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阳气。

除寒湿的中草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材名称及图如何助力快速准确识别?
« 上一篇 前天
中草药龙胆有何功效?适用人群与禁忌事项是什么?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