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蕾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鞣质等,是中医药材中极具价值的药用部位,由于花蕾未充分开放,其有效成分浓度较高,药效往往更为集中,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我国传统医学中,以花蕾入药的药材历史悠久,涵盖清热、解郁、温中、通窍等多种功效,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
花蕾入药的典型药材及应用
在众多花蕾类药材中,部分因明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被《中国药典》收载,成为中医处方中的常用药,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性甘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常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等热毒病症,现代研究证实其含绿原酸、木犀草苷等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性辛温,归脾、胃、肺、肾经,既能温中降逆、散寒止痛,又能温肾助阳,适用于呃逆、脘腹冷痛、阳痿宫冷等虚寒证,其挥发油中的丁香酚是发挥药效的核心成分;辛夷花为木兰科植物望春玉兰、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性辛温,归肺、胃经,善散风寒、通鼻窍,是治疗风寒感冒、鼻塞头痛、鼻渊(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要药,主要成分挥发油可改善鼻腔黏膜血液循环,缓解鼻塞,槐米(豆科槐树花蕾)苦微寒,归肝、大肠经,能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常用于便血、痔血、肝热目赤;款冬花为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性辛微苦温,归肺经,可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对咳嗽气喘、肺虚久咳尤为适用;密蒙花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的干燥花蕾及花序,甘微寒,归肝、胆经,长于清热养肝、明目退翳,适用于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眼生翳膜。
花蕾类药材信息汇总表
名称 | 药用部位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常见主治 |
---|---|---|---|---|
金银花 | 忍冬干燥花蕾 | 甘寒,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痈肿疔疮,喉痹,风热感冒 |
丁香 | 丁香花蕾 | 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 呃逆,脘腹冷痛,阳痿宫冷 |
辛夷花 | 玉兰干燥花蕾 | 辛温,归肺、胃经 | 散风寒,通鼻窍 | 风寒感冒鼻塞,鼻渊,头痛 |
槐米 | 槐树干燥花蕾 | 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 便血,痔血,肝热目赤 |
款冬花 | 款冬干燥花蕾 | 辛微苦温,归肺经 | 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 咳嗽气喘,肺虚久咳 |
密蒙花 | 密蒙花花蕾及花序 | 甘微寒,归肝、胆经 | 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 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眼生翳膜 |
相关问答FAQs
Q1:花蕾入药与开放的花在功效上有什么区别?
A:花蕾因未充分开放,有效成分(如挥发油、黄酮类)浓度通常高于开放的花,药效更集中,金银花的花蕾(金银花)清热解毒力强,而开放的花(银花)药效稍弱;辛夷花必须用未开放的花蕾,开放后其挥发油含量下降,通鼻窍效果减弱,但部分药材(如菊花)开放的花(杭白菊)与花蕾(胎菊)功效相近,仅药效强度略有差异。
Q2:使用花蕾类药材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A:花蕾类药材多具芳香之气,含挥发油,煎煮时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失效,一般需后下(如金银花、丁香);性温的花蕾(如丁香、辛夷花)阴虚火旺者慎用,以免助火伤阴;辛夷花表面有绒毛,煎煮时需用纱布包煎,避免绒毛刺激咽喉引起咳嗽,部分花蕾(如槐米)含致敏成分,过敏体质者应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