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成熟种子,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之一,其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及阴疽肿毒等症,白芥子作为化痰药中的温化寒痰药,以其辛散温通、走窜之性,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既可内服,也可外用,疗效确切。
来源与植物形态
白芥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30-100cm,茎直立,有分枝,全株被稀疏刺毛,基生叶丛生,具长柄,叶片宽大,琴状羽裂,顶裂片最大,边缘具波状齿或尖齿;茎生叶具短柄,叶片向上渐小,近长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具疏齿,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冠黄色,花瓣倒卵形,长角果圆柱形,直立或稍弯曲,长2-3cm,直径约5mm,果瓣具明显中脉,种子1-2行,球形,直径1.5-2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具细网纹,花期4-6月,果期5-8月,主产于河南、四川、安徽、山东等地,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炒后可缓和辛散之性,易于粉碎,同时降低对皮肤的刺激性)。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 温肺豁痰利气:白芥子辛温走散,能温化寒痰,畅利气机,适用于寒痰壅肺所致的喘咳、痰多清稀、胸膈满闷,常配伍紫苏子、莱菔子(三子养亲汤),或与细辛、甘遂、法半夏等同用(控涎丹)以增强温肺化痰、逐饮之效。
- 散结通络止痛:其辛散温通,能祛经络之痰,散结滞之气,通痹阻之络,主治痰湿流注所致的关节麻木疼痛、阴疽肿毒(如淋巴结核、乳腺增生等),内服可配伍桂枝、白芥子、鹿角胶(阳和汤),外用可研末醋调敷患处(如白芥子散),以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化学成分
白芥子的药理作用与其所含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活性成分包括:
- 硫苷类化合物:以白芥子苷(sinigrin)为主,含量约2%-5%,水解后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葡萄糖和硫酸氢钾,是其发挥刺激性、祛痰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 生物碱:含芥子碱(sinapine)约0.1%-0.3%,具有抗氧化、降压等作用。
- 脂肪油:含量约20%-30%,主要为亚油酸、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一定的营养和润滑作用。
- 其他:含芥子酶(myrosinase)、蛋白质、多糖及少量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芥子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 祛痰与平喘作用:白芥子苷水解产物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对呼吸道黏膜有温和刺激作用,能促进腺体分泌,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同时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 抗炎与镇痛作用:白芥子醇提物对多种炎症模型(如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甲醛致小鼠关节炎)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能降低炎症介质(如PGE2、TNF-α)的释放;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枢疼痛介质或外周炎症反应有关。
- 心血管系统作用:芥子碱具有降压、减慢心率、增加冠脉流量等作用,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
- 抗肿瘤作用:体外研究发现,白芥子苷及其水解产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如肝癌、肺癌、胃癌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等途径发挥抗肿瘤活性。
- 其他作用:白芥子还具有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促进消化、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临床应用
- 呼吸系统疾病: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寒痰壅肺者,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喘息胸闷,常配伍紫苏子、莱菔子、半夏等,如三子养亲汤加减。
- 风湿痹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属痰湿痹阻者,症见关节冷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常配伍桂枝、附子、白术、茯苓等,以温阳化痰、通络止痛。
- 外科疾病:用于淋巴结核、乳腺增生、疖肿等属痰瘀互结者,内服可配伍夏枯草、浙贝母、赤芍等,外用可研末醋调敷患处,或用鲜白芥子捣烂外敷,以散结消肿。
- 其他:用于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属风痰阻络者,可取白芥子研末,温水调成糊状,敷于患侧面部穴位(如地仓、颊车),每日1次,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烂敷。
使用注意:
- 白芥子辛温走窜,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外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3小时),皮肤敏感者慎用,避免起泡、溃烂。
- 阴虚火旺者忌服,症见干咳无痰、咽干口燥、潮热盗汗等,因辛温之品易耗伤阴液。
- 孕妇禁用,白芥子有兴奋子宫作用,可能引发流产。
- 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以免产生毒性反应。
白芥子快速参考表
项目 | |
---|---|
来源 | 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成熟种子 |
性味归经 | 辛,温;归肺、胃经 |
功效 |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
主治 | 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使用注意 | 孕妇禁用,阴虚火旺者忌服,皮肤过敏者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
相关问答FAQs
Q1:白芥子外敷为什么会起泡?如何处理?
A:白芥子外敷起泡是其含有的异硫氰酸类成分刺激皮肤所致,属于正常发泡反应(古代“天灸”“发泡疗法”即利用此原理),发泡程度与药物浓度、敷贴时间、个体敏感性有关,若小泡(直径<0.5cm),可保持局部清洁,待其自然吸收;若大泡(直径>0.5cm),可用无菌针头低位穿刺,引流泡液,涂碘伏消毒,避免抓挠,防止感染,操作时建议先小面积试用,观察皮肤反应,敏感者可缩短敷贴时间或减少药物浓度。
Q2:白芥子和黄芥子有什么区别?
A:白芥子与黄芥子均为十字花科植物种子,但来源、性味功效有别:①来源:白芥子为白芥的种子,黄芥子为芥菜(Brassica juncea)的种子;②性味:白芥子辛温,黄芥子辛平偏温;③功效:白芥子偏温肺豁痰、散结通络,主治寒痰、阴疽,外敷发泡作用强;黄芥子偏温中散寒、利气豁痰,主治胃寒呕吐、胸闷痰喘,外敷发泡作用较弱,多作调味品(如芥末)使用,临床应用时需根据病情选择,寒痰重、需散结者用白芥子,胃寒轻、兼食滞者用黄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