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肉质鳞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医籍多有记载,传统医学认为百合性甘、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效,常用于肺热咳嗽、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百合含生物碱、多糖、淀粉、蛋白质等多种成分,具有镇咳、祛痰、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百合的药用需求持续增长,规范化种植成为保障药材质量的关键。
药用百合的主要种类及特点
我国作为百合属植物分布中心,药用百合资源丰富,但规模化种植的主要以传统道地品种和人工选育品种为主,常见有以下几种:
卷丹百合(Lilium lancifolium Thunb.)
又称“虎头百合”,鳞茎宽卵形,直径4-7cm,鳞片白色带淡紫色条纹;叶互生,披针形,叶腋常生珠芽;花橙红色,下垂,具黑色斑点,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是我国传统药用百合的主流品种之一,其总生物碱、多糖含量较高,尤以镇咳、祛痰功效显著。
川百合(Lilium davidii Duch.)
鳞茎扁圆形,直径3-5cm,鳞片披针形,白色;叶窄披针形,无珠芽;花橙黄色,内面有紫色斑点,直立,主产于四川、甘肃、陕西等西南地区,耐寒性强,适应高海拔环境,其鳞茎肥厚,多糖含量丰富,在清心安神方面应用较多。
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 unicolor Cotton)
为川百合的变种,鳞茎肥大,直径可达8-10cm,鳞片洁白如玉,味甘甜微苦;叶细长,无珠芽;花淡黄色,主产于甘肃兰州及周边地区,因“个大、味甜、纤维少”闻名,既是优质药用品种(侧重养阴润肺),也是高端食用百合的代表,其鳞茎中皂苷、淀粉含量较高,药食兼用价值突出。
龙牙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 Baker)
鳞茎卵形或圆锥形,直径4-6cm,鳞片白色带淡褐色;叶倒披针形,无珠芽;花乳白色或淡红色,喇叭形,主产于湖南、江西、福建等地,肉质细腻,多糖和秋水仙碱含量适中,在临床常用于肺燥干咳、神经衰弱等症。
百合的药用价值及传统应用
传统中医应用
百合的药用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记载“百合,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痈、喉痹”,其核心功效可归纳为:
- 润肺止咳:用于肺热或肺燥咳嗽,常与款冬花、川贝母配伍,如《济生方》中的“百花膏”;
- 清心安神: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所致的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常与知母、酸枣仁同用,如《金匮要略》中的“百合地黄汤”;
- 养阴清热: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可配伍麦冬、生地黄等。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百合主要含以下活性成分:
- 生物碱:如秋水仙碱、百合苷等,具有抗炎、镇痛、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 多糖:百合多糖(LBP)可增强巨噬细胞活性,提高免疫力,同时具有抗氧化、降血糖作用;
- 皂苷: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并能改善心血管功能;
- 淀粉及氨基酸:提供营养,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临床研究显示,百合制剂对慢性支气管炎、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症等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其安全性高,副作用少。
药用百合的规范化种植技术
百合的种植需从选地、繁殖、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全程把控,以保障药材质量。
选地整地
百合喜凉爽、湿润环境,忌连作,宜选择土层深厚(20-30cm)、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pH 5.5-7.0为佳,前茬作物以豆类、禾本科为宜,忌葱、蒜、马铃薯等作物,前茬收获后深耕25-30cm,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20kg作基肥,耙平后起高畦(畦宽1.2-1.5m,沟宽30cm,沟深20cm),利于排水防涝。
繁殖方式
百合繁殖主要有鳞茎繁殖、珠芽繁殖和种子繁殖,生产中以鳞茎繁殖为主。
表1 百合主要繁殖方式比较
| 繁殖方式 | 适宜时间 | 操作方法 | 优点 | 缺点 |
|----------|----------------|--------------------------------------------------------------------------|--------------------------|--------------------------|
| 鳞茎繁殖 | 秋季9-10月 | 选择健壮无病鳞茎,分切鳞片(每片带部分茎盘),用50%多菌灵溶液浸泡30分钟,消毒后沙藏,待鳞片基部形成小鳞茎后定植 | 成活率高(80%-90%),能保持品种特性 | 繁殖系数低,用种量大 |
| 珠芽繁殖 | 夏季6-7月 | 收集成熟珠芽(直径0.5-1cm),用湿沙贮藏,秋季或春季播种,培育2-3年可收获 | 繁殖快,适合大量育苗 | 仅适用于卷丹等有珠芽品种 |
| 种子繁殖 | 春季3-4月 | 种子温水浸种24小时,条播于苗床,覆土1-2cm,遮阴保湿,出苗后培育3-4年 | 繁殖系数高,可培育新品种 | 生长期长,后代易分离变异 |
田间管理
- 定植:鳞茎繁殖于秋季开沟定植,行距25-30cm,株距15-20cm,覆土8-10cm,亩用种鳞茎150-200kg;
- 施肥:苗高10cm时追施提苗肥(尿素10kg/亩),现蕾期追施磷钾肥(硫酸钾15kg/亩+过磷酸钙20kg/亩),促鳞茎膨大;
- 浇水: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含水量60%-70%),雨季及时排水,避免鳞茎腐烂;
- 中耕除草:生长前期每月中耕1-2次,封垄后拔除杂草;
- 摘花蕾:现蕾后及时摘除花蕾(保留6-10cm花茎),减少养分消耗,使鳞茎增重20%-30%;
- 病虫害防治:常见病害有病毒病(叶片花叶、卷曲)、腐烂病(鳞茎褐变软腐),需选用脱毒种苗,轮作倒茬,发病初期用10%吡虫啉1500倍液防治蚜虫(传毒媒介),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虫害主要有蚜虫、金针虫,可用辛硫磷颗粒剂处理土壤。
采收与加工
- 采收时期:药用百合以鳞茎入药,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10-11月)采收,此时鳞茎养分充足;
- 采收方法:挖取鳞茎,去除泥土、须根,剪除地上残茎,避免损伤鳞片;
- 加工处理:鲜鳞茎剥去 outer 鳞片(留作种用),取 inner 鳞叶,洗净后沸水烫煮5-10分钟(至无白心),捞出晒干或烘干(60℃以下,期间翻动2-3次),干燥后按大小分级(直径2-3cm为统货,3cm以上为选货),置阴凉干燥处贮藏,防潮防蛀。
百合药材的质量标准与市场前景
质量标准
《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百合药材需符合以下标准:
- 性状:鳞叶呈长椭圆形,肉质肥厚,类白色或淡黄棕色,质硬而脆,气微,味微苦;
- 水分:不得超过12%(烘干法);
- 总灰分:不得超过10%;
- 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8%(热浸法);
- 含量测定:含秋水仙碱(C₂₂H₂₅NO₆)不得少于0.02%(高效液相色谱法)。
市场前景
近年来,百合药材市场需求稳中有升,2023年国内市场统货价格30-40元/公斤,选货50-60元/公斤,亩产干货200-300公斤,亩收益6000-18000元,扣除成本(种苗、肥料、人工等)亩净利润3000-13000元,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及中药出口增长,百合在中药饮片、中成药(如百合固金丸)、保健食品(百合膏、百合露)等领域应用广泛,市场前景广阔,但需注意,盲目扩大种植可能导致供过于求,建议种植户选择道地品种,对接药企订单,推行标准化生产,以保障收益。
相关问答FAQs
Q1:药用百合和食用百合有什么区别?
A:药用百合与食用百合在品种、成分和用途上存在差异,药用百合以传统道地品种(如卷丹、川百合)为主,侧重药用成分积累(如生物碱、多糖),味微苦,功效以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为主;食用百合以口感甘甜、鳞茎肥大为佳(如兰州百合、龙牙百合),淀粉含量高,纤维少,多用于食疗(如百合银耳羹)和食品加工,药用百合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限量指标要求更严格,种植过程中需遵循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Q2:种植百合时如何避免“退化”现象?
A:百合退化表现为植株矮小、花朵变小、鳞茎减产、抗病性下降,主要原因是长期无性繁殖(如连续鳞茎繁殖)导致病毒积累,避免退化的关键措施包括:①选用脱毒种苗:通过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生产脱毒苗,从源头清除病毒;②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土传病害;③更换繁殖方式:每隔3-5年采用种子繁殖或珠芽繁殖,更新种源;④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防治蚜虫等传毒媒介,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通过综合措施,可有效保持百合品种特性和产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