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寄生图片能识别哪些寄生种类及特征?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中药材寄生类药材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寄生在其他植物(寄主)的茎、根或枝干上,通过吸盘从寄主获取养分的一类植物,其全株或带叶茎枝入药,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药材因寄主不同、生长环境差异,性状特征多样,图片鉴别是中药材鉴定的重要手段,以下从常见寄生类中药材种类、性状特征、图片鉴别要点及功效应用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中药材寄生图片

常见寄生类中药材种类及图片特征

寄生类中药材种类较多,常见的有桑寄生、槲寄生、松寄生、柿寄生等,不同药材的形态差异显著,图片识别需重点关注茎、叶、花、果等器官的特征。

桑寄生

  •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Loranthus parasiticus)的干燥带叶茎枝,寄主多为桑、桃、李等树木。
  • 图片特征:茎呈圆柱形或稍扁,直径0.5~2cm,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有细纵纹及分枝痕,皮孔点状;老茎常有不规则裂纹,嫩茎被黄褐色绒毛,叶对生或近对生,完整者呈卵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2~5cm,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革质,黄绿色至棕绿色,主脉5~7条,侧脉羽状,网脉明显;叶柄短,长约1cm,花小,簇生于叶腋,黄白色,花瓣4枚,展开;果实为浆果,椭圆形,熟时红褐色,表面有疣状突起,图片中需突出茎的纵纹与皮孔、叶的革质感及网脉分布,以及果实特征。

槲寄生

  •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的干燥带叶茎枝,寄主多为榆、桦、杨等阔叶树。
  • 图片特征:茎圆柱形,直径0.3~1c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节明显,节间长2~5cm,节上常有2~3分枝,枝条常对生,叶对生,叶片厚革质,长椭圆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5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主脉5出,侧脉不明显;叶柄短,约0.5cm,花小,单生于枝端或叶腋,黄绿色;果实为浆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径约0.6cm,熟时橙红色或橙黄色,半透明,常被白粉,图片中需关注茎的节与对生分枝、叶的厚革质与光泽感,以及果实的半透明特征。

松寄生

  •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松寄生(Taxillus caloreas)的干燥带叶茎枝,寄主多为松、杉等针叶树。
  • 图片特征:茎呈圆柱形,直径0.4~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有纵裂纹及不规则皮孔,嫩枝被锈色绒毛,叶互生或近对生,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3~7cm,宽0.5~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革质,灰绿色至深绿色,主脉1~3条,侧脉不显;叶柄短,约0.3cm,花小,淡黄色,簇生于叶腋;果实为浆果,椭圆形,长约0.5cm,熟时紫黑色,图片中需注意叶的线状披针形形态、茎的灰褐色裂纹及寄主松树的特性(图片中若可见寄主松针,可作为辅助鉴别)。

性状鉴别要点(表格对比)

为更直观区分常见寄生类药材,以下通过表格对比桑寄生、槲寄生、松寄生的关键性状特征,这些特征也是图片鉴别的重要依据:

鉴别项目 桑寄生 槲寄生 松寄生
茎直径 5~2cm 3~1cm 4~1.5cm
茎表面颜色 红褐色或灰褐色,有细纵纹 黄绿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 灰褐色或黑褐色,有纵裂纹
茎节特征 节不明显,分枝痕多 节明显,节间2~5cm,对生分枝 节不明显,嫩枝被锈色绒毛
叶形 卵形或椭圆形,长3~8cm 椭圆状披针形,长3~8cm 线状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3~7cm
叶质地 革质,黄绿色至棕绿色 厚革质,深绿色有光泽 革质,灰绿色至深绿色
叶脉 主脉5~7条,网脉明显 主脉5出,侧脉不明显 主脉1~3条,侧脉不显
果实 椭圆形,红褐色,有疣状突起 球形或卵球形,橙红色半透明,被白粉 椭圆形,紫黑色
气味 气微,味淡 气微,味微苦 气微,味淡

功效与应用

寄生类药材多具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

中药材寄生图片

  • 桑寄生:性平,味苦、甘,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胎动不安、崩漏经多等,现代研究表明,其含黄酮类、槲皮素等成分,具有降压、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 槲寄生:性平,味苦,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高血压症等,其含齐墩果酸、β-谷甾醇等,有抗肿瘤、抗心律失常等药理活性。
  • 松寄生:性微温,味苦、涩,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止血、安胎,用于风湿痹痛、崩漏、胎动不安等,多用于寄主为松树的寄生,部分地区作为桑寄生的代用品使用,但功效稍弱。

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寄生类药材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资源开发方面,桑寄生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异鼠李素)是其抗炎、降压的主要活性成分;槲寄生中的凝集素类物质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松寄生中的三萜类成分有止血和抗氧化活性,因野生寄生资源逐渐减少,人工培育寄主植物(如桑树、槲树)并接种寄生种子,成为保障药材供应的重要途径。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通过图片区分桑寄生和槲寄生?
A:区分两者需重点关注三点:①茎的节与分枝:槲寄生茎节明显,节间常有对生分枝,桑寄生节不明显,分枝不规则;②叶的形态:槲寄生叶为椭圆状披针形,厚革质有光泽,桑寄生叶为卵形或椭圆形,网脉明显;③果实:槲寄生果实为球形橙红色半透明,被白粉,桑寄生果实椭圆形红褐色有疣状突起,图片中若可见这些特征,可快速鉴别。

Q2:寄生类中药材有副作用吗?如何正确使用?
A:寄生类药材性多平和,但需注意:①阴虚血燥者慎用,如桑寄生偏补,阴虚火旺者可能加重症状;②用量不宜过大,常规煎剂用量为10~15g,过量可能导致腹胀、腹泻;③需遵医嘱使用,尤其是高血压、孕妇等特殊人群,槲寄生有降压作用,低血压者慎用,孕妇需在医师指导下用于安胎,不同寄主的寄生(如松寄生代桑寄生)功效有差异,建议在专业药师指导下选用,避免混用。

中药材寄生图片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大全app实用功能如何全面助力中草药快速识别与学习?
« 上一篇 前天
中草药马蹄香因何得名?其形态特征与药用价值具体是什么?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