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的中草药是一类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表证的药物,表证是外邪侵袭人体肌表所表现的证候,常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症状,多见于感冒、流感等外感疾病初期,解表药通过发汗、解肌、透疹等途径,使在表之邪随汗或从其他途径排出体外,从而缓解表证,根据药性及功效差异,解表药可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大类,分别适用于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部分药物还兼有止咳平喘、利水消肿、透疹止痛等作用。
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性味多辛温,能发散风寒,适用于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等,常用药物包括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等。
麻黄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嗽气喘(实证)、风水水肿(兼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煎服,3-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用。
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力强,体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忌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桂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风寒感冒(症见发热恶风、有汗或无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痰饮病(心下逆满)、心悸(阳气不足者)。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助热,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主治: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咳嗽、胸闷)、脾胃气滞(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可捣汁服。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耗气,气虚表虚者慎用。
生姜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风寒感冒轻症(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胃寒呕吐(症见呕吐清水、喜温按)、寒咳(症见痰白清稀)。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服。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助热,阴虚内热及实热证者忌用。
荆芥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主治: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风疹瘙痒、麻疹初期(透不畅)、疮疡初起(兼有表证)、便血、崩漏(炒炭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荆芥穗长于祛风解表,荆芥炭长于止血。
注意事项:本品轻扬发散,表虚自汗者慎用。
辛凉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凉,能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等,常用药物包括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等。
薄荷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口舌生疮)、麻疹初期(透不畅)、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久煎有效成分挥发。
注意事项:本品发汗耗气,表虚自汗、阴虚血燥者忌用。
牛蒡子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咽喉肿痛)、咳嗽痰稠、麻疹初期(透不畅)、痄腮(腮腺炎)、疮痈肿毒(乳痈、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降低寒性。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滑肠,气虚便溏者慎用。
桑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咳嗽)、肺热燥咳(干咳少痰)、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肝经风热(目赤涩痛)、血热出血(咳血、吐血,炒炭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5-10g;黄菊花(杭菊)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滁菊、贡菊)长于平肝明目。
注意事项:本品性微寒,气虚胃寒者慎用。
葛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主治:风热感冒(项背强痛)、麻疹初期(透不畅)、热病口渴(消渴)、脾虚泄泻(升阳止泻)。
用法用量:煎服,10-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注意事项:本品性凉,胃寒者慎用。
常用解表药功效简表
类别 | 药物 | 性味 | 归经 | 功效 | 主治要点 |
---|---|---|---|---|---|
辛温解表药 | 麻黄 | 辛、微苦温 | 肺、膀胱经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风寒无汗、咳喘 |
桂枝 | 辛、甘温 | 心、肺、膀胱经 |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 风寒有汗/无汗、风湿痹痛 | |
紫苏 | 辛温 | 肺、脾经 | 发汗解表,行气和胃 | 风寒感冒、脾胃气滞 | |
生姜 | 辛温 | 肺、脾、胃经 |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 风寒轻症、胃寒呕吐 | |
荆芥 | 辛微温 | 肺、肝经 |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 | 风寒感冒、风疹瘙痒 | |
辛凉解表药 | 薄荷 | 辛凉 | 肺、肝经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
牛蒡子 | 辛、苦寒 | 肺、胃经 | 疏散风热,利咽解毒 | 风热咽痛、麻疹透不畅 | |
桑叶 | 甘、苦寒 | 肺、肝经 |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 风热咳嗽、肝阳眩晕 | |
菊花 | 辛、甘、苦微寒 | 肺、肝经 |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 风热头痛、目赤肿痛 | |
葛根 | 甘、辛凉 | 脾、胃、肺经 | 解肌退热,生津升阳 | 风热项强、热病口渴 |
相关问答FAQs
Q1:解表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1:解表药一般不宜长期服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发汗等方式发散表邪,若长期服用易耗气伤阴,导致正气虚弱,可能出现乏力、自汗、口干等症状,尤其对于体虚患者(如气虚、阴虚体质),长期使用解表药可能加重虚损,表证多见于外感疾病初期,表邪解后即应停药,若长期服用可能导致“闭门留寇”,使邪气留滞体内,延长病程,若需长期调理,应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选用益气、养阴等药物,而非单纯使用解表药。
Q2: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如何选用解表药?
A2: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病因、症状不同,选用的解表药也有明显区别:
- 风寒感冒:多因风寒之邪侵袭,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治疗应选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等,以发散风寒,风寒无汗可用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有汗可用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 风热感冒:多因风热之邪侵袭,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治疗应选用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金银花等,以疏散风热,风热感冒可用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穗等),或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等)。
临床需根据症状特点辨证选药,若辨证错误(如风寒感冒用辛凉药或风热感冒用辛温药),可能加重病情或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