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脚,又称老虎脚爪、岩芪、白虎草等,是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虎掌草(Ranunculus chinensis)的干燥全草或根,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西北及长江流域的山坡草地、林缘灌丛或岩石缝隙中,其名称源于植株基部叶片形态酷似老虎脚掌,加之药用价值显著,在民间草药中应用历史悠久,是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药材之一,以下从植物特性、药性功效、临床应用、现代研究及使用禁忌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植物来源与形态特征
虎掌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45cm,根茎短小,须根多数,黑褐色,略呈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分枝,被白色短柔毛,基生叶3-5枚,叶柄长5-15cm,无毛或疏生柔毛;叶片肾状圆形或宽卵形,长2.6-7.5cm,宽3.8-9cm,基部心形,3-5浅裂至深裂,裂片边缘具疏齿,两面疏被短柔毛;茎生叶较小,叶柄较短,叶片与基生叶相似但裂片较少,花单生于茎或分枝顶端,直径1.5-3.5cm;萼片5-7,白色或带粉红色,倒卵形,长7-12mm,外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花瓣多数(约15-20枚),线形或狭长圆形,长5-8mm,顶端圆形,基部有短爪;雄药多数,黄色,花药椭圆形;心皮多数,子房被柔毛,花柱短,瘦果多数,聚合呈球形,直径约6-8mm,密被绵毛,花期4-8月,果期6-9月,其全草入药,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记载,虎掌草性辛、苦,寒;归肝、脾、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消肿生肌之功效,传统主要用于治疗:
- 热毒疮疡:对痈肿疔毒、乳痈、咽喉肿痛等热毒炽盛证,内服外用均可,能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 痢疾腹泻:湿热痢疾、热泻等症,可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 跌打损伤:跌仆闪挫、瘀肿疼痛、骨折筋伤,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风湿痹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等,有活血调经之效。
临床应用与配伍
虎掌草在临床应用中,常根据不同病症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
- 疮疡肿毒: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或配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等内服,方如“虎掌草解毒汤”;若脓成未溃,可配皂角刺、穿山甲以透脓托毒。
- 痢疾:配黄连、木香、白头翁,增强清热燥湿、行气止痢之功,适用于湿热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 跌打损伤:配当归、红花、乳香、没药,内服活血化瘀,同时鲜品捣烂外敷患处,消肿止痛效果显著。
- 风湿痹痛:配威灵仙、独活、秦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若兼肝肾亏虚,可加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
- 咽喉肿痛:配板蓝根、玄参、桔梗,煎汤含服或内服,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虎掌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等)、皂苷、生物碱、挥发油及多种微量元素,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
- 抗菌抗炎:虎掌草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炎症(如肿胀、渗出)有良好抗炎效果。
- 镇痛作用: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实验显示,虎掌草提取物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枢疼痛介质(如P物质)释放有关,对慢性疼痛(如关节炎)效果更佳。
- 抗氧化: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能清除自由基,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预防慢性疾病有辅助作用。
- 免疫调节: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既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也可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如类风湿关节炎的自身免疫损伤)。
- 促进伤口愈合:虎掌草提取物能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加速肉芽组织生长,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外用对创伤、溃疡有较好疗效。
使用注意与禁忌
虎掌草药性寒凉,虽功效显著,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表现为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畏寒肢冷)慎用;孕妇禁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过敏体质者应先做皮肤过敏试验,避免接触性皮炎。
- 用量用法:内煎汤,9-15g;鲜品可用30-60g,捣汁或外敷,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烂外敷,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 配伍禁忌:不宜与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里药同用,以免降低清热功效;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慎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可减量或停用;外敷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瘙痒,应立即停用并清洗。
老虎脚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学名 | 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 |
别名 | 老虎脚爪、岩芪、白虎草、野棉花根、金毛莲 |
科属 | 毛茛科银莲花属 |
药用部位 | 干燥全草或根 |
性味 | 辛、苦,寒 |
归经 | 肝、脾、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消肿生肌 |
主治 | 痈肿疮疡、痢疾、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痛经、咽喉肿痛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孕妇慎用;不宜长期过量服用;忌与温里药同用 |
相关问答FAQs
Q1:老虎脚和老虎脚爪是同一种中草药吗?
A:是的,“老虎脚”和“老虎脚爪”是同一种中草药的不同别名,均指毛茛科植物虎掌草(Ranunculus chinensis),其名称源于植株基部叶片形态类似老虎脚掌,部分地区因果实或花萼形态差异,也称“老虎脚爪”,二者为同一药材,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一致,可放心使用。
Q2:老虎脚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吗?
A:不建议长期服用老虎脚,虽然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等功效,但药性寒凉,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脾胃虚寒症状,其含有的白头翁素等成分过量可能对肝脏造成负担,若需长期用药(如慢性风湿病),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配伍温中健脾药物,并定期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