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青蒿,从肘后备急方到诺贝尔奖,其药用价值如何被一步步揭开?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中药材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是我国传统中药中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其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具有清热解暑、退热截疟、凉血除蒸、透络散风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暑热烦渴、温病发热、夜热早凉、阴虚发热、疟疾寒热、骨蒸劳热、湿热黄疸、风疹瘙痒、痈疮肿毒等症,现代研究发现,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成为抗疟药物的重大突破,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卓越贡献,也让这一传统药材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中药材青蒿

来源与性状

青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150cm,茎直立,多分枝,黄褐色或红褐色,具纵棱,叶片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小,矩圆形或卵形,表面绿色,无毛或微被短柔毛,背面色较浅,有细小腺点,头状花序小,球形,多数组成圆锥花序,花黄色,全为管状花,瘦矩圆形,极小,青蒿药材多呈圆柱状,上部有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白色或黄白色,气香特异,味微苦,主产于我国重庆、四川、广西、广东等地,以重庆酉阳、四川秀山等地所产者质量最佳,称“川青蒿”。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青蒿性寒,味苦、辛,归肝、胆、肾经,其气清芳,苦寒清热,辛香透散,既善清透虚热,又能凉血除蒸,还能解暑截疟,透络散风,具体功效主治如下:

  1. 清热解暑:用于暑温发热、暑湿泄泻,常与西瓜翠衣、白扁豆、荷叶等同用,如清络饮。
  2. 退热截疟:为治疟疾要药,对疟原虫有直接杀灭作用,尤其适用于间日疟、恶性疟,常与黄芩、滑石、通草等同用,如蒿芩清胆汤;现代提取的青蒿素类制剂(如青蒿琥酯、蒿甲醚)为抗疟首选药物。
  3. 凉血除蒸: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常与鳖甲、知母、牡丹皮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4. 透络散风:用于风疹瘙痒、疥癣、痈疮肿毒,可内服或外用,如与地肤子、白鲜皮煎汤内服,或鲜品捣烂外敷。

化学成分

青蒿的化学成分复杂,目前已从中分离得到200多种化合物,主要包括倍半萜内酯类、挥发油、黄酮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等,其中倍半萜内酯类为其抗疟活性的主要成分。

中药材青蒿

成分类别 代表性成分 主要作用
倍半萜内酯类 青蒿素、青蒿酸、蒿甲醚 抗疟、抗炎、免疫调节
挥发油 樟脑、桕油精、蒿酮 解热、抑菌、局部麻醉
黄酮类 芹菜素、槲皮素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
香豆素类 东莨菪素、七叶内酯 抗炎、抗凝血、光敏作用
有机酸类 绿原酸、咖啡酸 抗菌、抗氧化、调节免疫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青蒿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主要作用如下:

  1. 抗疟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高效杀灭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疟原虫体内的血红素聚合物,产生大量自由基,破坏疟原虫的膜结构,导致其死亡,对耐氯喹的恶性疟原虫仍有效。
  2. 解热作用:青蒿挥发油中的成分(如樟脑、蒿酮)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内毒素引起的发热反应,解热作用温和持久。
  3. 抗炎免疫调节:青蒿素、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有调节免疫作用。
  4. 抗病原微生物:青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5. 心血管保护:青蒿提取物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缺血,可能与调节钙离子通道、抗氧化有关。
  6. 其他作用:还具有抗肿瘤、抗纤维化、降血糖、调节血脂等作用,尤其在抗肿瘤方面,青蒿素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应用

  1. 疟疾:青蒿素类制剂(如青蒿琥酯片、蒿甲醚注射液)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对各型疟疾均有效,尤其适用于凶险型疟疾的抢救。
  2. 发热性疾病: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败血症等引起的发热,可单独使用或与柴胡、金银花等配伍。
  3.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可缓解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
  4. 皮肤病:用于痤疮、湿疹、风疹瘙痒,可内服青蒿丸或外用青蒿煎剂洗浴。
  5. 妇科疾病:用于产后发热、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常与当归、地骨皮等配伍。

使用注意

  1.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禁用;孕妇慎用(尤其大剂量或长期使用)。
  2. 配伍禁忌:不宜与生冷、油腻食物同服;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期间慎用,青蒿可能增强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
  3. 用法用量:内煎服,6-12g,不宜久煎(因青蒿素等成分易被高温破坏,宜后下或鲜品绞汁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浴。
  4. 不良反应:常规剂量使用安全性较高,偶见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可自行缓解;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心律失常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青蒿和艾草有什么区别?如何区分?
A1:青蒿与艾草均为菊科植物,但功效和性状有明显区别,从形态看,青蒿茎直立、多分枝,叶片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表面绿色,背面有细小腺点,气香特异;艾草茎有棱,叶背密被灰白色绒毛,叶片羽状深裂,叶表有腺点,气味浓郁,从功效看,青蒿性寒,长于清热解暑、退热截疟;艾草性温,善于温经止血、散寒除湿,青蒿以地上入药,艾草则多用其叶(艾叶)。

Q2:青蒿可以长期泡水喝吗?有哪些禁忌?
A2:青蒿不宜长期泡水饮用,其性寒苦,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青蒿虽有清热功效,但并非适合所有体质,脾胃虚寒(如怕冷、大便稀溏)、孕妇、经期女性应避免使用,若需用于调理,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并配伍健脾药物(如白术、茯苓)以减轻寒性。

中药材青蒿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山东中草药种植现状如何?关键技术、挑战与前景
« 上一篇 昨天
全国中草药市场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