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平喘中草药是中医药学中用于缓解咳嗽、喘息等症状的重要药物,其历史悠久,疗效确切,通过调节人体脏腑功能、祛除病邪来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中医认为,咳嗽、喘息多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均可引发,中草药则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通过宣肺、清肺、润肺、温肺、降气等不同作用机制,有效改善症状。
止咳平喘中草药的分类及功效
根据药物功效和主治特点,止咳平喘中草药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宣肺止咳平喘药
此类药物多辛散轻扬,能宣发肺气,使肺气通畅,适用于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咳嗽喘息,常与解表药配伍。
-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感冒咳嗽、哮喘、风水浮肿,现代研究表明,麻黄含麻黄碱,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喘息。
- 苦杏仁:苦,微温,归肺、大肠经,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主治咳嗽气喘、肠燥便秘,常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增强平喘止咳效果。
(二)清肺止咳平喘药
适用于肺热壅盛所致的咳嗽喘息,痰黄稠黏、口干咽痛等症,常与清热解毒药配伍。
-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肺热咳嗽常与桑白皮、地骨皮同用,如泻白散。
- 桑白皮:甘,寒,归肺经,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肺热喘咳、水肿尿少,现代研究显示,桑白皮含桑皮素,有显著镇咳、祛痰作用。
(三)润肺止咳平喘药
适用于燥邪伤肺或肺阴不足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干鼻燥,或久咳不止、痰中带血等症。
- 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肿,主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可研末冲服或炖汤,如川贝炖雪梨。
- 百合:甘,寒,归肺、心经,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主治肺热咳嗽、虚烦惊悸、失眠多梦,常与沙参、麦冬配伍,增强养阴润肺效果。
(四)温肺止咳平喘药
适用于肺寒咳嗽、痰白清稀、遇寒加重或哮喘反复发作等症。
-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治肺寒咳嗽、痰多清稀,常与细辛、五味子配伍,如小青龙汤。
- 细辛:辛,温,归肺、肾、心经,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塞、肺寒咳喘,用量宜小,1-3g,过量易致中毒。
(五)降气止咳平喘药
适用于肺气上逆所致的咳嗽喘息、痰多气急,或胃气上逆的呃逆、呕吐等症。
- 旋覆花:苦、辛、咸,微温,归肺、胃、大肠经,功效降气化痰、降逆止呕,主治咳嗽痰多、痰饮蓄结、胸膈满闷。
- 枇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主治肺热咳嗽、胃热呕逆,可蜜炙后增强润肺止咳效果。
常用止咳平喘中草药一览表
草药名称 | 性味 | 归经 | 功效 | 主治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麻黄 | 辛微苦 | 肺、膀胱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风寒感冒咳嗽、哮喘 | 3-9g,生用解表,蜜炙平喘 |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
苦杏仁 | 苦微温 | 肺、大肠 |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 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 5-10g,打碎入药 | 便溏者慎用 |
黄芩 | 苦寒 | 肺、胆等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肺热咳嗽、湿热泻痢 | 3-10g | 脾胃虚寒者忌用 |
川贝母 | 苦甘微寒 | 肺、心 |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 肺热燥咳、阴虚劳嗽 | 3-10g,研末冲服 | 反乌头,不宜与川乌、草乌同用 |
干姜 | 辛热 | 脾、胃、肺 | 温中散寒、温肺化饮 | 肺寒咳嗽、痰多清稀 | 3-10g | 阴虚内热、血热出血者忌用 |
枇杷叶 | 苦微寒 | 肺、胃 |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 肺热咳嗽、胃热呕逆 | 6-10g,蜜炙用 | 寒咳者慎用 |
止咳平喘中草药的配伍应用
临床应用中,止咳平喘中草药常根据病情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 风寒咳嗽:麻黄、杏仁、甘草(三拗汤)配伍紫苏叶、前胡,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 风热咳嗽:桑叶、菊花、薄荷(桑菊饮)配伍黄芩、桔梗,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 燥咳:沙参、麦冬、玉竹(沙参麦冬汤)配伍百合、川贝母,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 痰湿咳嗽:半夏、陈皮、茯苓(二陈汤)配伍苍术、厚朴,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肾不纳气喘息:蛤蚧、补骨脂、五味子配伍人参、黄芪,补肾纳气、定喘止咳。
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止咳平喘中草药需根据咳嗽寒热虚实、痰质稀稠等辨证选用,如寒咳忌用寒凉药,热咳忌用温燥药。
- 注意炮制:部分药物需炮制后使用,如麻黄蜜炙可增强平喘止咳作用,枇杷叶蜜炙可缓和寒性。
- 控制用量:如细辛用量过大易引起中毒,马兜铃含马兜铃酸,有肾毒性,现已少用或禁用。
- 特殊人群慎用:孕妇慎用活血化瘀、峻下逐水药;儿童、老人及体弱者用量宜减,避免过用苦寒伤胃。
- 中西药联用需谨慎:如含麻黄的中药与降压药、强心药联用可能产生相互作用,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止咳平喘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1: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止咳平喘中草药,咳嗽、喘息的病因复杂,若为外感咳嗽,病程较短,一般3-7天可缓解;若为慢性咳嗽、哮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需长期调理,但也需在中医师辨证后,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长期单一用药可能损伤正气或产生耐药性,部分药物(如细辛、附子)长期服用可能蓄积中毒,务必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Q2:儿童咳嗽能用哪些中草药?如何安全使用?
A2:儿童咳嗽常选用药性平和、安全性高的中草药,如:
- 风寒咳嗽:紫苏叶、生姜、陈皮,煎水代茶饮,可散寒止咳;
- 风热咳嗽:菊花、金银花、梨皮,煮水喝,能疏风清热;
- 燥咳:百合、川贝母(用量宜小,1-3g)、雪梨,炖服润肺止咳。
安全使用需注意:①严格辨证,避免误用寒凉或温燥药;②用量需根据年龄、体重调整,一般幼儿为成人量的1/3-1/2;③避免使用毒性药物(如马兜铃、朱砂等);④若咳嗽持续加重或伴有发热、气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仅依赖中草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