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干草有哪些功效与食用禁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干草是指将新鲜中草药的地上部分(包括茎、叶、花、全草等)经过干燥处理后制成的药材,是中药应用中的一大类别,因其来源广泛、功效多样,在临床配方、民间保健及现代制剂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干草类药材保留了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如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有机酸等,通过不同配伍和炮制方法,发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利湿消肿、活血化瘀等功效。

中草药干草

中草药干草的定义与分类

中草药干草的“干草”并非泛指所有干燥草本植物,而是特以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的全草或地上干燥器官的药材,按药用部位可分为全草类(如薄荷、蒲公英)、地上部分类(如益母草、紫苏梗)、花叶类(如金银花、桑叶)等;按功效可分为解表类(如荆芥、紫苏)、清热类(如鱼腥草、穿心莲)、利湿类(如车前草、金钱草)、活血类(如泽兰、益母草)等;按植物科属可分为菊科(如蒲公英、佩兰)、唇形科(如薄荷、紫苏)、豆科(如甘草、黄芪)等,不同科属的干草因化学成分差异,功效与应用也各有侧重。

中草药干草的采收与加工

干草类药材的质量与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有效成分的含量和药效发挥。

采收时机

多数干草类药材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开花前或开花初期)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薄荷需在开花前采收,挥发油(薄荷脑、薄荷酮)含量达峰值;蒲公英宜在春末夏初采挖,其清热解毒成分(如绿原酸)积累充足;益母草在开花初期采收,总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活性最强,若采收过早,有效成分未充分积累;过晚则茎叶老化,有效成分下降,且影响药材质量。

加工方法

干燥是干草加工的核心环节,常用方法包括晒干、阴干、烘干及炮制减毒。

中草药干草

  • 晒干:适用于含挥发油较少、耐晒的药材,如蒲公英、车前草,需摊铺于通风处,避免暴晒导致成分分解,一般3-5天干燥至含水量≤13%。
  • 阴干:适用于含挥发油或对光敏感的药材,如薄荷、紫苏,需置于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挥发油散失,干燥时间约5-7天。
  • 烘干:适用于规模化生产,控制温度在40-60℃(如黄芪、甘草),温度过高易破坏热敏性成分(如黄酮、多糖),干燥时间需根据药材厚度调整,通常12-24小时。
  • 炮制:部分干草需特殊处理,如甘草蜜炙后增强补脾益气功效,荆芥炒炭后止血,鱼腥草鲜用或干用后清热解毒力不同。

常见中草药干草品种及功效

以下为几种代表性干草类药材的详细说明:

品名 来源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疾病/症状
薄荷 唇形科薄荷干燥地上部分 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
蒲公英 菊科蒲公英干燥全草 苦、甘,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乳痈、疔疮肿毒、咽喉肿痛、湿热黄疸
益母草 唇形科益母草干燥地上部分 辛、苦,微寒,归肝、心、膀胱经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水肿尿少、疮疡肿毒
鱼腥草 三白科蕺菜干燥地上部分 辛,微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肺痈、肺热咳嗽、热毒疮疡、湿热淋证
佩兰 菊科佩兰干燥地上部分 辛、平,归脾、胃、肺经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解暑 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暑湿感冒

中草药干草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干草类药材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逐渐被阐明,应用范围也从传统汤剂扩展至现代制剂。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挥发油类:如薄荷中的薄荷脑(menthol)具有解热、镇痛、促进透皮吸收作用;紫苏中的紫苏醛(perillaldehyde)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 黄酮类:如蒲公英中的芹菜素(apigenin)和槲皮素(quercetin)有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益母草中的益母草碱(leonurine)可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
  • 生物碱类:如苦地丁中的苦地丁碱(cyanadin)对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穿心莲中的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具有广谱抗菌、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现代制剂应用

干草类药材通过现代技术制成多种剂型,提高用药便利性和生物利用度,薄荷脑滴丸用于缓解头痛,蒲公英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益母草膏调理月经不调,鱼腥草注射液用于抗感染治疗(需注意不良反应),干草类药材也广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如薄荷糖、蒲公英茶、佩兰香囊等,兼具药用与保健价值。

中草药干草的使用注意事项

干草类药材虽应用广泛,但需注意辨证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中草药干草

禁忌人群

  • 虚寒体质者慎用寒凉性干草,如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蒲公英、鱼腥草,易致腹泻腹痛。
  • 孕妇需避免活血类干草(如益母草、泽兰),可能引发流产;解表类干草(如薄荷、荆芥)也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对花粉或植物成分过敏者应谨慎,如佩兰、紫苏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

配伍与用量

  • 干草类药材常根据“君臣佐使”配伍,如薄荷配金银花增强疏散风热,蒲公英配野菊花增强清热解毒。
  • 用量需根据药材性质和病情调整,一般干草入汤剂每日10-30g,鲜草用量加倍(如鱼腥草鲜品30-60g),薄荷、紫苏等含挥发油药材宜后下,避免久煎导致成分散失。

质量鉴别

优质干草应色泽自然(如薄荷呈青绿色,蒲公英呈棕褐色),香气浓郁(无霉味、酸败味),叶片完整(无破碎、虫蛀),无杂质和泥沙,购买时需注意区分混伪品,如以“甜叶菊”冒充甘草,以“大蓟”冒佩兰等。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判断中草药干草的质量好坏?
解答:判断干草质量可从“色、香、味、形”四方面入手:①色泽:优质干草色泽均匀,符合其自然特征(如薄荷青绿、蒲公英暗绿),无发黑、霉斑;②香气:浓郁纯正,无异味(如薄荷有清凉感,蒲公英有苦香),若有酸味、霉味则已变质;③味道:口尝或嗅闻应与性味一致(如佩兰辛香,鱼腥草有鱼腥味),苦味过重或无味可能为劣质品;④形态:叶片完整,茎秆干燥无潮湿感,无虫蛀、杂质,根类药材(如甘草)应质地坚实,可检查包装是否标明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优先选择道地药材(如四川中江的益母草、内蒙古的甘草)。

问题2:干草类中草药煎煮时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干草类药材煎煮需根据成分特性调整方法:①含挥发油类(如薄荷、紫苏、荆芥):宜在汤剂即将煎好前5-10分钟放入(后下),避免长时间煎煮导致挥发油散失,影响解表、行气功效;②全草类(如蒲公英、车前草):需适当延长煎煮时间(20-3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但不宜超过40分钟,否则部分成分(如黄酮)可能破坏;③黏液质或多糖类较多(如佩兰、芦根):煎煮时需不时搅拌,防止糊底,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使药材吸水膨胀,有效成分更易溶出;④特殊处理:如益母草活血通经,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效成分降解;鱼腥草鲜用宜后下,干品可与其他药材同煎,但不宜久煎(≤15分钟),否则抗菌成分(癸酰乙醛)会分解,煎煮用水量以没过药材2-3cm为宜,火候遵循“先武后文”(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煎)。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艾叶药材图片
« 上一篇 昨天
对照药材作用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