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紫珠为马鞭草科植物紫珠(Callicarpa bodinieri Levl.)或华紫珠(Callicarpa cathayana H. T. Chang)的干燥叶或带叶嫩枝,又名紫珠草、紫荆、白毛柴等,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多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秋季采割,晒干或阴干入药,作为传统常用中药,紫珠在《本草拾遗》《本草纲目拾遗》等古籍中早有记载,其性苦、涩,凉,归肝、肺、胃经,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消炎生肌之效,临床用于治疗多种出血症及疮疡肿毒、蛇虫咬伤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多成分、多靶点的药理活性,使其在中药领域应用价值持续拓展。
从中医理论来看,紫珠的“收敛止血”功效源于其性涩,能固涩止血,且性凉可清血分热邪,故对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症尤为适宜,如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等;《本草拾遗》言其“解诸毒物,痈疽,喉痹,毒肿,下瘘,明目”,其“清热解毒”功效则对应现代医学的抗炎、抗菌、抗感染作用,常用于疮疡溃烂、火伤、蛇虫咬伤及皮肤湿疹等症,传统用法中,单味紫珠煎服可治内出血,鲜品捣外敷可疗外伤出血,或配伍其他止血、解毒药增强疗效,如治肺热咯血,常与白及、枇杷叶同用;治疮疡肿毒,可与大黄、蒲公英配伍。
现代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紫珠的活性成分丰富,主要包括黄酮类、酚酸类、萜类、挥发油及多糖等,这些物质是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黄酮类化合物如毛蕊花糖苷、木犀草素、芹菜素等,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及血管保护作用;酚酸类如迷迭香酸、咖啡酸、绿原酸等,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增强机体免疫力;萜类成分如熊果酸、齐墩果酸,具有抗肿瘤、肝保护及抗菌活性;挥发油中含桉叶素、石竹烯等,对多种细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多糖类成分则可调节免疫、促进伤口愈合,各成分协同作用,共同发挥紫珠的药理效应。
药理学实验证实,紫珠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其核心作用机制包括止血、抗炎、抗氧化、抗菌、促进伤口愈合及免疫调节等,在止血方面,紫珠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血小板数量、促进血小板聚集及收缩局部血管有关,同时还能提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强凝血功能;抗炎作用上,紫珠提取物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大鼠足肿胀,降低炎症组织中的前列腺素E₂(PGE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并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效应;抗氧化方面,紫珠中的黄酮和酚酸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抗菌实验显示,紫珠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在0.125-1.0 mg/mL之间;紫珠还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加速伤口愈合,并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力。
在临床应用中,紫珠的剂型多样,包括汤剂、颗粒剂、胶囊剂、注射剂及外用散剂、软膏等,适应症广泛,内科方面,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单用紫珠颗粒或与奥美拉唑联用,可显著提高止血率,改善腹痛、黑便等症状;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紫珠汤联合常规止血药,能减少咯血量,缩短病程;妇科领域,紫珠常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其收敛止血作用可控制阴道流血,促进子宫恢复,外科及皮肤科中,紫珠外用治疗外伤出血(如刀割伤、擦伤),直接撒于创面或用紫珠溶液湿敷,能快速止血并预防感染;治疗褥疮、慢性溃疡,紫珠软膏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愈合时间;紫珠还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牙周炎等,其煎剂含漱可缓解咽喉肿痛、牙龈出血。
紫珠的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剂型调整:内服时,煎汤常用量为10-15 g(干品),鲜品可用30-60 g,或入丸散;外用时,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研末撒敷,亦可用煎剂冲洗或湿敷,现代制剂如紫珠颗粒,开水冲服,一次1袋(3 g),一日3次;紫珠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2-4 mL,一日2次,使用时需注意,紫珠性凉,脾胃虚寒、易腹泻者慎用;孕妇及月经期妇女应遵医嘱使用,以免引起月经量减少或流产;用药期间若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紫珠不宜与温热性中药如附子、干姜同用,以免减弱其清热功效。
为更直观展示紫珠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现将部分核心成分归纳如下:
化学成分类别 | 代表性成分 | 主要药理作用 |
---|---|---|
苯丙素类 | 毛蕊花糖苷 | 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改善微循环 |
黄酮类 | 木犀草素、芹菜素 | 抗炎、抗菌、抗肿瘤,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酚酸类 | 迷迭香酸、咖啡酸 | 抗炎、抗氧化、抗凝血,促进伤口愈合 |
三萜类 | 熊果酸、齐墩果酸 | 抗肿瘤、肝保护、降血糖,调节免疫功能 |
挥发油 | 桉叶素、石竹烯 | 抗菌、抗病毒、驱虫,缓解呼吸道痉挛 |
相关问答FAQs
Q1:紫珠与马鞭草同为马鞭草科植物,二者功效有何区别?
A1:紫珠与马鞭草虽同属马鞭草科,但功效差异显著,紫珠以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为主,主治各种出血症(如咯血、崩漏)及疮疡肿毒、蛇虫咬伤,其性涩能固涩,性凉可清热,止血效果尤为突出;马鞭草则以活血通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见长,主治月经不调、癥瘕积聚、咽喉肿痛、水肿、黄疸等,其性凉但活血力强,无收敛止血作用,二者临床应用需根据病情选择:出血症多用紫珠,瘀血阻滞、水肿多用马鞭草。
Q2:紫珠的止血效果是否优于西药止血药?如何正确使用?
A2:紫珠的止血效果与西药止血药各有优势,需根据出血类型和病因选择,紫珠为天然中药,通过多成分协同作用(收缩血管、促进凝血、抗炎)止血,尤其对血热妄行型出血(如胃溃疡出血、支气管咯血)效果较好,且副作用少,适合慢性出血或体质虚弱者;西药止血药如氨甲环酸、酚磺乙胺等,通过单一靶点快速止血,对急性大量出血(如外伤大出血、手术出血)起效更快,但可能存在过敏或血栓风险,正确使用时,轻度出血或慢性出血可单用紫珠(如紫珠颗粒),急性或严重出血需联用西药止血药并就医;外用出血可直接用鲜紫珠捣敷或紫珠溶液湿敷,内服需遵医嘱煎服或服用制剂,避免长期过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