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肉桂有何独特功效与使用禁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秋季剥取树皮,阴干或晒干后切片或卷筒状入药,是临床常用的温里药,其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肝、脾、肾经,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等功效,在中医临床及日常养生中应用广泛。

中草药肉桂

传统功效与应用

在中医理论中,肉桂以“温补命门之火”为核心,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宫冷不孕等症,常与附子、熟地、山茱萸等配伍,如金匮肾气丸中即以肉桂温补肾阳,其散寒止痛作用显著,对寒邪内侵或阳虚寒凝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痹腰痛等,配干姜、高良姜可温中散寒,配独活、桑寄生可祛风湿、止痹痛,肉桂能温通血脉,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常与当归、川芎、赤芍同用,如温经汤,对于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的戴阳症,表现为面红、足冷、脉浮大,肉桂能引火归元,常与熟地、山茱萸、附子等同用,如右归饮。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肉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挥发油等,具有多重药理作用,桂皮醛是其发挥温热效应的核心成分,能扩张外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肢体末梢循环障碍,缓解畏寒症状;同时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机体应激能力,在代谢方面,肉桂提取物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激活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转位,从而降低血糖,对2型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肉桂挥发油具有显著抗炎、抗氧化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的释放,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其抑菌谱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外用可促进皮肤溃疡愈合。

中草药肉桂

使用注意与禁忌

肉桂性大热,易伤阴动血,故实热证、阴虚火旺者忌服,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以免动胎;血热出血者(如咯血、吐血、崩漏)禁用,用量不宜过大,常规煎剂用量为3-6g,研末吞服1-2g,过量易引起“上火”症状,如口舌生疮、便秘、目赤等;久服易耗伤阴液,可适当配伍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制约其温燥之性,肉桂畏赤石脂,不宜与同用,现代研究发现,肉桂中的香豆素类成分可能影响抗凝药物代谢,正在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者需谨慎使用。

肉桂核心信息一览表

项目
性味归经 辛、甘,大热;归心、肝、脾、肾经
主要功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现代药理作用 改善循环、降血糖、抗炎抗氧化、抑菌
适用人群 肾阳不足、寒凝经脉、脾胃虚寒、下元虚浮者
禁忌人群 实热证、阴虚火旺、孕妇、血热出血者;抗凝药物使用者慎用

相关问答FAQs

Q1:肉桂和桂皮有什么区别?
A:肉桂与桂皮均为樟科植物树皮,但来源和功效有别,肉桂为肉桂树的干燥干皮(去粗皮),皮层较厚,断面呈棕黄色,油性足,味甜辣,功效偏温补命门之火,补火助阳力强;桂皮多为天竺桂、阴香等植物的树皮,皮层较薄,断面浅黄白色,油性少,味辛辣而淡,功效偏散寒止痛,温补之力较弱,日常调味多用桂皮,药用则以肉桂为佳。

中草药肉桂

Q2:肉桂适合每天泡水喝吗?
A:需根据体质决定,阳虚体质(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者可短期适量饮用,每次1-2g,连续饮用不超过2周,有助于温阳散寒;但实热体质(口干舌燥、便秘、舌红苔黄)或阴虚体质(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者不宜饮用,以免加重“上火”或伤阴;糖尿病患者饮用时需监测血糖,因肉桂可能增强降糖药效果,避免低血糖;孕妇、经期女性及儿童应避免长期饮用,若饮用后出现不适,如口舌生疮、心烦等,需立即停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紫珠
« 上一篇 昨天
人名中草药有何玄机?以人命名背后藏着哪些故事?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