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墨旱莲,又名旱莲草、墨草、黑头草,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干燥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江西、浙江等地,其名“旱莲”源于植株折断后断面迅速变黑如墨,“莲”则因叶形似莲叶而得名,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之品,始载于《名医别录》,历代医籍多有论述,应用历史逾千年。
从性味归经来看,墨旱莲味甘、酸,性寒,归肾经、肝经,甘能补,酸能收,寒能清,其性沉降,既可滋补肝肾之阴,又能凉血止血、乌须发,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目眩晕、须发早白,以及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证,在功效应用上,墨旱莲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滋补肝肾,常与女贞子配伍,组成经典方剂“二至丸”(冬至日采女贞子,夏至日采墨旱莲),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症;二是凉血止血,因其性寒入血分,能清泄血热,止血而不留瘀,可单味捣汁服,或配小蓟、白茅根、侧柏叶等,用于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血热出血;三是乌发固齿,传统认为其能滋养肝肾之精,精血上荣于发,故常用于须发早白、脱发,可配何首乌、黑芝麻等同用,亦可外用捣汁涂眉发以助乌黑。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墨旱莲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皂苷(如旱莲苷A、B)、黄酮类(如木犀草素、槲皮素)、噻吩类化合物(如α-三噻庚烷)、甾醇、挥发油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药理研究表明,墨旱莲具有显著的止血作用,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其止血机制可能与收缩局部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其富含的黄酮类和噻吩类成分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活性,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对肝肾阴虚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墨旱莲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抗炎、保肝、降血脂及促进毛发生长等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墨旱莲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为6-12g,鲜品可用30-60g捣汁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使用时需注意,因其性寒,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孕妇慎用;且不宜长期过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以下是墨旱莲的快速信息参考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来源 | 菊科植物鳢肠的干燥地上部分 |
性味归经 | 甘、酸,寒;归肾、肝经 |
功效 | 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乌发 |
主治 | 肝肾阴虚头晕、须发早白;血热出血(咯血、衄血、尿血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2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 |
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便溏者禁用;孕妇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Q1:墨旱莲和女贞子配伍的二至丸有什么功效?适合哪些人群?
A:二至丸由墨旱莲(夏至采)与女贞子(冬至采)组成,是中医滋补肝肾的经典名方,墨旱莲偏于滋阴凉血,女贞子长于补益肝肾之阴,二者配伍,一寒一温(女贞子性平,略偏温),共奏滋补肝肾、养血止血之功,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咽干,以及阴虚血热导致的月经量少、色红质稠等,现代常用于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肝炎、高血压病属肝肾阴虚者,但需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Q2:墨旱莲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A:墨旱莲性寒,长期过量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胀、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脾胃虚寒者(如平素怕冷、大便溏薄)不宜单味或长期服用;孕妇因其有活血凉血之效,需在医师指导下慎用;服用期间若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中医师,墨旱莲不宜与藜芦同用(中药“十八反”禁忌),且建议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必要时可配伍健脾温中的药物(如陈皮、白术)以制约其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