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草药及地方习用药材中,“钱胡”这一名称可能被用于指代某些伞形科植物的根,其形态特征与常用中药“前胡”有相似之处,但需注意“钱胡”并非《中国药典》收载的法定药材名称,使用时需结合地方经验及专业指导,以下内容基于地方习用及植物学特征描述,供参考。
钱胡的来源与植物学特征
“钱胡”的基原植物可能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或紫花前胡(Angelica decursiva (Miq.) Franch. et Sav.)的根,二者均为多年生草本,根入药,其原植物形态特征如下:
- 根:主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向皮孔类突起,质地坚硬,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可见形成层环及散在的棕黄色油点(油室)。
- 茎:直立,高可达1-2m,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纵沟纹,基部常带紫色,上部多分枝。
- 叶:基生叶和下部叶具长柄,叶柄基部呈鞘状抱茎;叶片纸质,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卵形或披针形,边缘有1-3圆锯齿,叶脉明显;上部叶简化,叶鞘膨大。
- 花: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序梗有短柔毛;总苞片1-3,线形;伞辐10-25;小总苞片5-8,线形;花瓣5,白色(白花前胡)或淡紫色(紫花前胡),卵形,先端内折。
- 果实:双悬果椭圆形,长4-9mm,宽3-6mm,背部扁压,侧棱有翅,每棱槽中有油管3-4个,合生面油管6-8个。
钱胡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
钱胡以干燥根入药,药材性状可通过“形、色、质、断面、气味”等特征鉴别,具体如下表:
鉴别部位 | 性状特征 |
---|---|
形状 | 呈圆锥形、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稍弯曲,常有分枝,形似“铜钱”状(故有“钱胡”之称) |
表面 | 棕褐色或灰黄色,有不规则纵皱纹、横向皮孔样突起及须根痕,可见密集的细纹 |
质地 | 质硬,难折断,断面不平坦 |
断面 | 可见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散有多数棕黄色油点(油室),木部黄白色,形成“菊花心” |
气味 | 气微香,味微苦、辛,嚼之有黏性感 |
钱胡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地方用药经验及前胡的药性记载,“钱胡”性微寒,味辛、苦,归肺经,其核心功效为“降气化痰、散风清热”,具体应用包括:
- 咳嗽痰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症见痰黄黏稠、胸闷气喘,常配伍桑叶、黄芩、贝母等;
- 风热头痛: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常配伍菊花、薄荷、川芎等;
- 咳喘气逆:用于肺气不降之咳喘,症见呼吸困难、喉中痰鸣,可单用或配伍紫苏子、苦杏仁等。
钱胡的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鲜品用量可酌情增加。
- 使用注意:
- 阴虚咳嗽、寒饮咳喘者慎用,因其性微寒,易伤阳气;
- 不宜与藜芦同用,符合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
- 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引起腹泻。
钱胡与易混药材的鉴别
“钱胡”易与“前胡”“防风”等伞形科根类药材混淆,可通过以下特征区分:
药材名称 | 来源 | 鉴别要点 |
---|---|---|
钱胡 | 伞形科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 | 根呈圆锥形,表面棕褐色,断面油点密集,味微辛、苦 |
前胡(药典) | 同钱胡 | 性状与钱胡基本一致,但药典明确收载为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来源更规范 |
防风 | 伞形科防风 | 根呈长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断面“菊花心”不明显,味甘、微苦 |
钱胡的现代研究与资源现状
现代研究表明,钱胡(前胡)主要含香豆素类(如白花前胡素、前胡醇)、挥发油、黄酮类等成分,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解痉等作用,但目前“钱胡”多为地方习用,资源依赖野生采挖,过度采挖导致野生资源减少,部分地区已开展人工栽培研究,以确保药材供应可持续。
相关问答FAQs
钱胡和前胡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在功效上有何差异?
答:在部分地区,“钱胡”可能是“前胡”的地方习用名称,两者植物来源及功效基本一致,均以降气化痰、散风清热为主要功效,但需注意,“钱胡”并非法定药材名称,若来源不同(如不同科属植物),则功效可能存在差异,建议使用时以《中国药典》收载的“前胡”为准,或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别。
如何通过图片特征辨别钱胡药材的真伪?
答:真品钱胡(若为前胡类药材)药材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棕褐色,有明显纵皱纹和横向皮孔,断面可见形成层环及散在的棕黄色油点;伪品可能是其他根类药材(如防风、柴胡等),可能缺乏油点,或表面纹理、断面特征不符,可通过观察“根茎形态、表面油点、断面颜色”等关键特征初步辨别,必要时需结合显微或理化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