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参,又名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药性寒,味甘、苦、咸,归肺、胃、肾经,因其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被誉为“滋阴润燥之要药”。
从植物形态来看,玄参为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以上,根圆柱形,肥大,常数条簇生,外皮灰黄褐色,有不规则纵沟及横向皮孔,茎直立,四棱形,光滑或有腺毛,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下面有腺点,花序为聚伞圆锥状,花冠暗紫色,二唇形,蒴果卵圆形,顶端有短喙,花期7-8月,果期8-9月,药用部位为其干燥根,通常于秋季采挖,除去根茎、幼芽、须根,经晒干或烘干后切片入药。
元参的功效核心在于“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在清热凉血方面,常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证,症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起刺、斑疹隐隐等,常与生地黄、丹皮、犀角等同用,如清营汤;若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症见低热不退、口干舌燥,可配麦冬、生地黄、白薇等,以养阴清热,在滋阴降火方面,适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劳嗽、盗汗、心烦失眠、咽喉肿痛等,如治疗肺结核阴虚潮热,常与地骨皮、银柴胡、鳖甲等同用;治疗虚火上炎咽喉肿痛,可配麦冬、桔梗、甘草,如玄麦甘桔汤,在解毒散结方面,对热毒壅滞所致的痄腮、瘰疬、疮疡肿毒、痰核等有较好疗效,如治疗瘰疬痰核,常与浙贝母、牡蛎、夏枯草同用,以软坚散结;治疗疮疡肿毒,可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以清热解毒消肿。
用法用量上,元参内服常用量为6-12g,煎汤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使用时需注意,元反藜芦,不宜与藜芦同用;因其性寒而滑肠,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服;脾虚湿滞、胸闷气滞者也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元参(玄参)基本信息与功效概览
项目 | |
---|---|
别名 | 玄参、乌元参、黑参 |
来源 | 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 |
性味 | 寒;甘、苦、咸 |
归经 | 肺、胃、肾经 |
主要功效 |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
主治病证 | 温病热入营血、阴虚火旺、咽喉肿痛、瘰疬疮毒、津伤便秘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6-12g,煎汤;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使用禁忌 | 反藜芦;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元参与生地黄在功效上有哪些区别?
答:元参与生地黄均能清热凉血、滋阴,但元参性寒兼能降火、解毒散结,长于治疗热毒炽盛及痰火郁结之证,如咽喉肿痛、瘰疬等;生地黄甘寒质润,偏于养阴生津,凉血力强,更适用于热病伤阴、舌红少苔、津伤口渴及血热出血证,两者常配伍使用以增强滋阴清热之效。
问:普通人可以用元参泡水喝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普通人若无明显阴虚火旺症状,不建议长期泡水饮用,元参性寒,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可能导致腹胀、腹泻等不适,若出现咽喉干燥、口舌生疮等轻微上火症状,可短期用3-5g元参配麦冬、胖大海泡水,但症状缓解后即停用;脾胃虚寒、孕妇及体质虚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