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中间层,是临床常用的清热化痰药,其性味甘微寒,归肺、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痰热咳嗽、胆火夹痰、心烦失眠、胃热呕吐、胎动不安等症,应用历史悠久,是中医方剂中的常用药材之一。
从来源来看,竹茹全年均可采制,但以冬季采者为佳,取新鲜茎秆,刮去外层青绿色的竹皮,取出中间黄白色层,晒干或烘干即可入药,其药材呈丝条状或卷曲成团,黄白色或浅绿色,体轻松,有弹性,气微,味淡,不同炮制方法会影响其功效,如生竹茹长于清热化痰,姜竹茹(用生姜汁拌炒)则增强了降逆止呕的作用,蜜竹茹(用炼蜜拌炒)可缓和药性,增强润肺止咳之效。
在功效主治方面,竹茹的应用广泛且明确,若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痰黄、黏稠难咯,常与瓜蒌、贝母、黄芩配伍,如清气化痰丸;若胆郁痰扰所致的胸胁胀满、心烦失眠、口苦,则多配伍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等,如温胆汤;对于胃热呕吐,症见呕吐频繁、气味酸臭、口渴喜冷饮,常与黄连、半夏、竹叶同用,如竹茹汤;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属血热者,可配伍阿胶、艾叶、当归等,如胶艾汤,竹茹还可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崩漏,取其凉血止血之效,常配伍侧柏叶、生地黄、白茅根等。
用法用量上,竹茹内服常用量为6-10g,煎汤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使用时需注意,竹茹性寒,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呕吐属虚寒者不宜单独使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竹茹含有黄酮类、多糖、氨基酸、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镇咳、祛痰、抗炎、止呕、调节胃肠功能、镇静、降血脂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其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发挥抗炎作用;多糖成分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挥发油中的成分对胃肠平滑肌有调节作用,可缓解呕吐症状。
为更直观展示竹茹不同炮制品的功效差异,可参考下表:
炮制品 | 炮制方法 | 功效侧重 | 应用举例 |
---|---|---|---|
生竹茹 | 除去杂质,切段或丝条 | 清热化痰,凉血止血 | 痰热咳嗽、血热出血 |
姜竹茹 | 生竹茹用生姜汁拌匀炒干 | 降逆止呕,化痰力稍弱 | 胃热呕吐、妊娠恶阻 |
蜜竹茹 | 生竹茹用炼蜜拌匀炒至微黄 | 润肺止咳,药性缓和 | 肺虚燥咳、痰中带血 |
竹茹作为传统中药,其应用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合理选用,避免盲目用药,现代研究为其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提供了新视角,但临床仍需结合辨证论治,以发挥其最大疗效。
相关问答FAQs
问:竹茹和竹沥有什么区别?
答:竹茹与竹沥虽均来源于竹类,但来源部位、功效及临床应用有明显区别,竹茹为竹茎中间层,性微寒,功善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主治痰热咳嗽、胃热呕吐、心烦失眠等,作用偏于中焦肺胃,且药性较缓和;竹沥为新鲜竹杆经火烤后流出的黄澄清汁,性大寒,功清热滑痰、定惊利窍,主治痰热壅盛、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痫等,药力迅猛,善于涤荡痰热,但性寒伤胃,脾胃虚弱者慎用,简言之,竹茹偏于清化中焦痰热、止呕,竹沥偏于涤荡经络痰热、开窍。
问:孕妇可以用竹茹吗?
答:孕妇在医生指导下可谨慎使用竹茹,竹茹性微寒,能清热安胎,对妊娠期间因血热或胃热引起的胎动不安、恶心呕吐(如妊娠恶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常配伍砂仁、紫苏梗等安胎和胃药使用,但需注意,孕妇体质多偏虚,竹茹性寒,若属脾胃虚寒或肾虚胎动不安者,不宜单独使用,需辨证配伍温养之品,以免伤及胎元,孕妇用药应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