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药材收购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毕节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被誉为“中国天麻之乡”“西南药乡”,药材收购作为连接田间地头与市场的重要纽带,不仅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着毕节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复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毕节药材收购市场呈现出规模扩大、主体多元、渠道拓展的新态势,但也面临着标准化程度不足、产业链条短等挑战,亟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和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毕节药材收购

毕节药材收购的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

毕节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道地药材品种繁多,涵盖根茎、果实、花叶、全草等多个类别,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年产量约50万吨,涉及天麻、半夏、杜仲、黄精、金银花等130多个品种,其中天麻、半夏、杜仲被列为“贵州十大黔药”,大方县作为全国天麻种植核心区,年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所产“乌天麻”天麻素含量高达0.3%以上,远超药典标准;赫章半夏以个大、圆整、粉足闻名,是《中国药典》的道地品种;金沙、黔西的杜仲皮厚、有效成分含量高,长期供往国内外药企。

丰富的资源禀赋为药材收购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毕节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中药材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全市共有中药材合作社1200余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0余家,形成了以大方、纳雍为中心的天麻产业带,以赫章、威宁为中心的半夏、党参产业带,以金沙、黔西为中心的杜仲、金银花产业带,药材收购半径覆盖全市90%以上的乡镇,带动农户超30万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毕节药材收购的主要品种与市场概况

毕节药材收购以道地药材和特色品种为主,不同药材因生长周期、市场需求和加工方式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收购特点,以下为毕节主要药材品种的收购概况:

药材名称 道地特性 主要产区 年产量(吨) 收购价格区间(元/公斤) 收购季节
天麻 乌天麻,天麻素≥0.3% 大方、纳雍、织金 8000 80-120(鲜品);300-500(干品) 11月-次年3月
半夏 个大圆整,总生物碱≥0.12% 赫章、威宁、七星关 3000 60-90(鲜品);150-250(干品) 6月-8月、11月-12月
杜仲 皮厚,杜仲胶含量≥10% 金沙、黔西、播州 5000 30-50(干皮);15-25(枝皮) 4月-6月、9月-10月
黄精 药食同源,多糖含量≥15% 七星关、织金、纳雍 4000 20-40(鲜品);60-100(干品) 10月-次年3月
金银花 绿原酸≥1.5%,花蕾饱满 黔西、织金、金沙 6000 25-45(干货);10-15(鲜花) 5月-7月

从市场来看,毕节药材收购主体呈现多元化特点,包括本地合作社、外地药企、电商平台和个体商贩,本地合作社以订单农业模式为主,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保障农户基本收益;外地药企(如云南白药、同仁堂、贵州百灵等)常年驻点收购,重点采购道地药材原料,年收购量约占全市总量的40%;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缩短流通环节,2023年线上收购额突破8亿元,同比增长35%,药材价格受市场供需、气候和政策影响较大,如2023年因全国天麻产量增加,干天麻价格较2022年下跌15%,而黄精因药食需求激增,价格上涨20%。

毕节药材收购的流程与模式

毕节药材收购已形成从“田间到药企”的完整链条,具体流程和模式如下:

毕节药材收购

采收与初加工

农户根据药材生长周期适时采收,如天麻在冬季休眠期采挖,半夏在夏季倒苗前采挖,采收后需进行初加工:天麻需及时清洗、去皮、蒸制(防变黑)、烘干(温度控制在50-60℃);半夏需脱皮、晒干或烘干至含水量13%以下;杜仲需刮去外皮、压平、晒干,初加工质量直接影响药材售价,如烘干过度的天麻易空心,价格会降低20%-30%。

产地收购

收购环节分为集中收购和分散收购两种模式,集中收购以合作社和药企为主,在主产区设立收购点,统一检测品质、分级定价,大方县天麻合作社对鲜天麻按大小分级:100克以上的特级品按120元/公斤收购,50-100克的一级品按100元/公斤收购,50克以下的按80元/公斤收购,分散收购则由个体商贩走村串户收购,价格灵活但标准不一,农户议价能力较弱。

质量检测与运输

收购后的药材需进行质量检测,主要检测指标包括有效成分含量(如天麻素、绿原酸)、重金属残留、水分等,达标药材由收购商统一运输至加工厂或批发市场,毕节目前已建成大方、赫章等5个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20亿元,对于鲜药材(如鲜天麻、鲜黄精),多采用冷链运输,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腐烂变质。

毕节药材收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尽管毕节药材收购市场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标准化程度低,部分农户凭经验种植和加工,导致药材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高端药企需求;二是产业链条短,80%以上的药材以原料形式外销,深加工产品(如中药饮片、提取物)占比不足20%,附加值较低;三是品牌影响力不足,“毕节天麻”“赫章半夏”等地理标志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辨识度低于“昭通天麻”“陇南半夏”;四是信息服务滞后,农户缺乏市场行情预判能力,易出现“价高跟风扩种、价低弃种”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改进:

毕节药材收购

  1. 推广标准化种植与加工:联合科研院所制定中药材种植技术规程,开展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基地,推广“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采收、统一加工”的“五统一”模式,提升药材质量稳定性。
  2. 延伸产业链条:引进中药饮片、保健品、化妆品等深加工企业,开发天麻粉、半夏止咳糖浆、杜仲雄花茶等产品,推动药材从“原料卖”向“产品卖”转变。
  3. 加强品牌建设:整合区域品牌资源,申请“毕道药材”公共品牌,通过中药材博览会、电商平台直播等方式宣传道地药材特色,提升市场溢价能力。
  4.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中药材产销信息平台,实时发布价格、供需、政策等信息,引导农户科学种植,降低市场风险。

相关问答FAQs

Q1:毕节药材收购价格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A:毕节药材收购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①药材品质,包括有效成分含量、大小、色泽、加工工艺等,如天麻素含量≥0.4%的特级品比普通品价格高50%;②市场供需关系,当全国某药材产量过剩时价格下跌,如2023年天麻因扩种导致价格下跌15%;③气候因素,干旱、洪涝等灾害会导致减产,推高价格,如2022年夏季暴雨导致半夏减产,价格同比上涨20%;④政策支持,如政府对道地药材的补贴、储备政策等,能稳定市场价格;⑤流通成本,运输、仓储费用上涨也会间接推高收购价。

Q2:普通农户如何提高药材收购时的议价能力?
A:普通农户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议价能力:①加入合作社或行业协会,抱团销售,避免单打独斗被压价;②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种植和加工,提升药材品质,争取优质优价,如按标准烘干的天麻能比非标品多卖20元/公斤;③关注市场信息,通过政府平台、行业网站等了解行情,选择价格较高时销售,避开集中上市期;④与收购商签订长期订单,约定保底价和随行就市条款,降低价格波动风险;⑤发展“药食同源”药材的直供渠道,如对接超市、电商平台,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收益。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药材专家鉴定
« 上一篇 今天
藤长药材的生长过程如何影响其药用价值?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