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草药能治疗胃病?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涵盖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多种疾病,其症状常表现为胃脘疼痛、胀满、嗳气、反酸、恶心、食欲不振等,中医认为,胃病的发生多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涉及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邪犯胃、素体虚弱等多种因素,治疗核心在于“调和脾胃、辨证施治”,中草药在改善胃黏膜炎症、调节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下从功效分类介绍常用治胃病的中草药及其应用。

什么中草药是治胃病

健脾益气类:调补脾胃,培土生金

脾胃气虚是胃病常见证型,多表现为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大便溏薄、乏力倦怠、舌淡苔白等,此类患者需以健脾益气为主。

  • 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常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胃脘隐痛、食少便溏,配伍党参、白术可增强健脾效果(如“四君子汤”),注意:实证、热证(如胃脘灼痛、口苦便秘)慎用,避免“闭门留寇”。
  • 党参:性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生津,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双亏者,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常与茯苓、山药同用,可改善胃黏膜修复能力。
  • 白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善于治疗脾虚湿困所致的腹胀、便溏,与陈皮、枳实配伍(如“枳术丸”),能健脾消胀,促进胃肠蠕动。
  • 甘草: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常作为“调和诸药”的配伍,单用或与白芍、延胡索同用,可缓解胃脘痉挛性疼痛(如“芍药甘草汤”)。

疏肝理气类:调畅气机,和胃止痛

“肝主疏泄”,若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出现胃脘胀痛、嗳气频繁、情绪波动时加重等症状,治疗需疏肝理气。

  • 柴胡:性苦微寒,归肝、胆经,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常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胁胀痛、胃脘痞闷,配伍香附、川芎(如“柴胡疏肝散”),能增强理气止痛效果,注意: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者禁用。
  • 香附:性辛微苦平,归肝、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被称为“气病之总司”,尤适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胃脘胀痛、月经不调,与高良姜同用(如“良附丸”),可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缓解寒凝气滞型胃痛。
  • 佛手:性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药性温和,既疏肝又和胃,适用于肝胃气滞兼有食欲不振者,可泡水代茶饮,或与陈皮、砂仁配伍,理气而不伤阴。

清热化湿类:清利湿热,和胃降逆

湿热中阻型胃病多见于慢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胃脘灼热、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苔黄腻,治疗需清热化湿。

  • 黄连:性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中焦湿热,常用于胃热炽盛所致的胃脘灼痛、反酸烧心,配伍吴茱萸(如“左金丸”),可辛开苦降,制酸止痛,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久服易伤脾胃。
  • 蒲公英:性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现代研究证实,其含蒲公英甾醇、黄酮类成分,可抑制幽门螺杆菌、减轻胃黏膜炎症,适用于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单用煎服或与黄连、黄芩配伍。
  • 藿香: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芳香化湿、和中止呕,适用于湿浊中阻、恶心呕吐、脘痞腹胀,与紫苏叶、厚朴同用(如“藿香正气散”),既能化湿,又能解表,外感内湿兼夹者尤宜。

制酸止痛类:中和胃酸,收敛止血

胃酸过多是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反酸、烧心、胃脘疼痛,需用制酸止痛类药物。

什么中草药是治胃病

  • 海螵蛸(乌贼骨):性咸微温,归肝、肾经,制酸止痛、收湿敛疮,含碳酸钙、磷酸钙等,可中和胃酸,促进溃疡面愈合,常用于胃酸过多、胃溃疡出血,配伍浙贝母、白及(如“乌贝散”),增强制酸止血效果。
  • 浙贝母:性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浙贝母碱,能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平滑肌痉挛,常与海螵蛸同用,治疗反酸烧心、胃脘疼痛。
  • 白及:性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含白及胶,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促进溃疡修复,适用于胃溃疡、胃出血(表现为黑便、呕血),配伍三七、乌贼骨,增强止血愈溃效果。

养阴益胃类:滋阴清热,生津润燥

胃阴不足型胃病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久病体虚者,表现为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需养阴益胃。

  • 沙参:性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适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口干、干呕、食欲不振,与麦冬、玉竹同用(如“沙参麦冬汤”),可滋阴而不滋腻,改善胃黏膜腺体分泌。
  • 石斛:性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被称为“肠胃药”,善于滋养胃阴,缓解胃脘灼热、干呕呃逆,可单用煎服(如“铁皮石斛枫斗”),或与芦根、天花粉配伍,增强生津止渴效果。
  • 麦冬:性甘微苦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常用于胃阴不足、津亏肠燥所致的大便干结,与生地黄、玄参同用(如“增液汤”),可增液行舟,缓解便秘。

经典方剂应用示例

中草药治疗胃病常以方剂形式配伍,以下为常用经典方剂:

  • 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的基础方,适用于脾胃气虚、食少便溏。
  • 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白芍、甘草、香附、川芎、枳壳):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适用于肝气犯胃型胃脘胀痛。
  •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适用于肝火犯胃、胁痛口苦、反酸烧心。
  • 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消食导滞、和胃降逆,适用于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常用治胃病中草药简表

类别 中草药名称 主要功效 适用病症 使用注意
健脾益气类 黄芪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脾胃气虚,食少便溏,乏力 实证、热证慎用,避免上火
疏肝理气类 柴胡 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肝气郁结,胸胁胀痛,胃脘痞闷 阴虚阳亢者禁用,用量不宜过大
清热化湿类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胃热炽盛,胃脘灼痛,口苦口臭 脾胃虚寒者忌用,久服伤脾胃
制酸止痛类 海螵蛸 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胃酸过多,胃溃疡,反酸烧心 便秘者慎用,需与其他药配伍
养阴益胃类 沙参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胃阴不足,口干咽燥,饥不欲食 风寒咳嗽者慎用,避免滋腻碍胃
消食化积类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小儿疳积 无积滞者不宜用,脾虚无积慎用

注意事项

中草药治疗胃病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不可自行盲目用药,胃寒痛者(喜温喜按、遇冷加重)需用干姜、高良姜等温中散寒,忌用黄连、黄芩等寒凉药;胃热痛者(灼痛拒按、口苦便秘)需用栀子、石膏等清热泻火,忌用黄芪、党参等甘温药,服药期间需饮食清淡,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情志舒畅,必要时结合西医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根除治疗)。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草药治胃病需要辨证吗?为什么?
解答:是的,中草药治疗胃病必须严格辨证,中医认为胃病有“虚实寒热”之分:脾胃虚寒者需温中健脾(如用干姜、白术),胃热炽盛者需清热泻火(如用黄连、栀子),肝气犯胃者需疏肝理气(如用柴胡、香附),胃阴不足者需养阴益胃(如用沙参、麦冬),若不对症(如虚寒证用寒凉药),会损伤脾胃功能,加重病情,慢性胃炎患者若属脾胃虚寒,服用黄连后会腹泻加重;而胃热患者若用黄芪,可能导致“火上浇油”,需通过中医师望闻问切,明确证型后针对性用药。

什么中草药是治胃病

问题2:长期服用中草药治胃病会有副作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长期服用中草药也可能产生副作用,关键在于是否辨证准确、用药合理,常见副作用包括:①损伤脾胃:长期服用寒凉药(如黄连、黄芩)可能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泻、食欲不振;②耗气伤阴:过量使用理气药(如柴胡、香附)可能耗伤气阴,乏力口干;③肝肾毒性:部分药物(如附子、雷公藤)若炮制不当或过量服用,可能损伤肝肾功能,长期用药需注意:①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定期复诊调整方剂;②避免自行长期服用单一药物或“偏方”;③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出现腹胀、腹泻、皮疹等不适及时停诊;④脾胃虚弱者可配伍茯苓、山药等健脾药,顾护脾胃功能。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如何获取常见药材树木高清图片?
« 上一篇 今天
河边药材有哪些?其功效与采集价值如何?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