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至今仍在健康维护与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草药种类繁多,按功效可分为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补虚等类别,每种草药均有其独特的性味归经与临床应用,以下为常见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及主要功效,并附相关问答以供参考。
常见中草药名称及作用表
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
麻黄 | 辛、温,肺、膀胱经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浮肿。 |
金银花 | 甘、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 |
黄芩 | 苦、寒,肺、胆、脾、大肠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
人参 | 甘、微苦,温,脾、肺经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体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 |
黄芪 | 甘、温,脾、肺经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肌排脓,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 |
当归 | 甘、辛,温,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
川芎 | 辛、温,肝、胆、心包经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
茯苓 | 甘、淡,平,心、脾、肾经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
柴胡 | 苦、微寒,肝、胆经 |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
甘草 | 甘、平,心、肺、脾、胃经 |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 |
中草药应用
中草药的“性味归经”是指导临床用药的核心理论,“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麻黄性温味辛,归肺与膀胱经,能通过发汗解表作用于体表,同时宣发肺气以平喘,故常用于风寒表实证兼咳喘;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能清热解毒并疏散风热,适用于热毒炽盛或风热犯肺之证。
补虚药中,人参以大补元气见长,适用于元气虚脱的重症;黄芪善补气升阳,常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当归补血活血,为妇科调经要药;川芎行气活血,尤擅治疗“头痛血虚者”,故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宁心,既可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又能疗脾虚湿盛之泄泻,故有“四神汤”中配伍以增强健脾渗湿之效。
清热药中,黄芩苦寒,善清上中焦湿热,尤其适用于肺热咳嗽与湿热泻痢;柴胡苦微寒,长于疏肝解郁,常与当归、白芍配伍治疗肝郁血虚之月经不调,甘草作为“国老”,能调和诸药,缓解其他药物的烈性或毒性,在方剂中应用广泛。
相关问答FAQs
问:中草药使用时有哪些常见禁忌?
答:中草药使用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常见禁忌包括:①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如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②体质禁忌,如热证忌用温热药(如附子、干姜),寒证忌用寒凉药(如黄连、栀子),阴虚火旺者慎用温燥药(如肉桂、吴茱萸);③特殊人群禁忌,孕妇慎用活血化瘀药(如红花、桃仁)、峻下逐水药(如巴豆、甘遂)及有毒药物(如雄黄、轻粉);儿童、老人及体弱者需减量使用,避免过量;④饮食禁忌,服用某些药物时需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如服人参时忌萝卜,服鳖甲时忌苋菜。
问:如何通过性味判断中草药的功效?
答:中草药的性味是判断功效的重要依据,从“性”来看,寒凉药(如金银花、黄芩)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等作用,适用于热证;温热药(如麻黄、附子)多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适用于寒证,从“味”来看,辛味药(如麻黄、川芎)能发散、行气、活血,适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甘味药(如人参、甘草)能补益、和中、缓急,适用于虚证;苦味药(如黄芩、黄连)能清热、燥湿、泻下,适用于湿热证、实证;酸味药(如五味子、乌梅)能收敛、固涩,适用于自汗、久泻、遗精等滑脱不禁证;咸味药(如海藻、昆布)能软坚散结,适用于瘰疬、瘿瘤等,性味需结合归经综合判断,如辛温归肺经的药多能发散风寒,苦寒归心经的药多能清心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