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加皮为萝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干燥根皮,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主产于河北、山东、河南、辽宁等地,以河北、山西产量大,春秋二季采挖,剥取根皮,晒干或阴干,药材呈卷筒状或槽状,少数呈不规则的块片,长3~10cm,直径1~2cm,外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剥落,露出淡黄色皮层;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白色,气特异,味苦,有毒。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肾、心经,功效主治为祛风湿,强筋骨,利尿消肿,临床常用于风寒湿痹,关节冷痛,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其性温燥,尤宜寒湿痹证,既能祛风湿以通经络,又能强筋骨以止痹痛,对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所致腰膝酸软尤为适用;其利尿之效,可用于心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心悸,但需注意毒性,需严格控制用量。
化学成分方面,香加皮主要含强心苷类化合物,如杠柳毒苷(periplocin)、杠柳苷(periplocymarin),是其强心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含香豆素类成分如4-甲基地衣酚,具有抗炎、镇痛作用;此外尚含三萜类化合物(如杠柳苷元)、黄酮类及挥发油等,药理研究表明,其强心苷类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类似洋地黄类强心药,但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过量易致心律失常;香豆素类和三萜类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挥发油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出镇静、抗惊厥效果;其利尿作用可能与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有关。
临床应用中,香加皮常配伍独活、桑寄生、威灵仙等用于风寒湿痹,关节冷痛,肢体麻木,如《中药学》中“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寒湿腰痛;配黄芪、白术、茯苓等用于心肾阳虚之水肿、心悸,辅助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症状;配杜仲、牛膝、续断等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软,增强补肝肾、强筋骨之效,现代临床亦有将其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使用注意:香加皮有毒,内服必须严格控制剂量,一般3~6g,不宜久服;孕妇、高血压患者及严重心脏病患者禁用;忌与芦荟、玄参、苦参等药材同用,以免增加毒性;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不良反应,若出现中毒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律不齐、头晕、视物模糊等,应立即停药并采取催吐、洗胃等急救措施,及时就医。
鉴别方法:香加皮易与地骨皮(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混淆,二者可通过性状区分:香加皮外表面灰棕色,栓皮松软呈鳞片状剥落,气特异(类似樟脑味),味苦;地骨皮外表面灰黄色至灰褐色,栓皮薄不易剥落,内表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甘而后苦,且地骨皮性寒,无强心毒性,功效以凉血退热、清肺降火为主。
香加皮基本信息表 | 项目 | 内容 | |--------------|----------------------------------------------------------------------| | 来源 | 萝藦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 | | 性味归经 | 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 | 功效 | 祛风湿,强筋骨,利尿消肿 | | 主治 | 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小便不利 | | 用量用法 | 内服:3~6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 | 使用注意 | 有毒,不宜久服;孕妇、高血压及严重心脏病患者禁用;忌与芦荟等同用 | | 毒性 | 含强心苷类,过量可致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 |
相关问答FAQs
问:香加皮和地骨皮都是皮类药材,如何快速区分?
答:性状上,香加皮外表面灰棕色,栓皮松软易呈鳞片状剥落,气特异(类似樟脑味),味苦;地骨皮外表面灰黄色至灰褐色,栓皮薄不易剥落,内表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甘后苦,功效上,香加皮偏于祛风湿、强筋骨、利尿消肿,有毒;地骨皮偏于凉血退热、清肺降火、生津,无毒,性味上,香加皮性温,地骨皮性寒。
问:香加皮使用不当可能引起哪些中毒反应?如何预防?
答:中毒反应类似洋地黄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头晕、视物模糊、乏力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室颤动、昏迷甚至死亡,预防措施:严格控制在3~6g内服,不宜久服;心脏病患者、孕妇禁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反应,如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避免与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同用,以免增加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