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作用于某经或某几经,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无作用的理论,它是中医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核心指导原则之一,源于《黄帝内经》的经络学说,经金元医家(如张元素)系统阐发,逐渐完善为中药性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经理论强调药物并非作用于全身,而是通过特定的经络路径,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归经的理论基础
归经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中医认为,人体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将人体各部分有机联系成一个整体,脏腑经络各有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如肺主气司呼吸,与大肠相表里;肝主疏泄调情志,与胆相表里,中草药通过纠正脏腑经络的阴阳失衡发挥治疗作用,如麻黄能宣肺平喘,因其作用路径直达肺经,故归肺经;柴胡能疏肝解郁,因其作用于肝经,故归肝经,阴阳五行学说也为归经提供了理论支撑,如“五行五色”理论中,青色入肝、赤色入心、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可作为归经的参考依据。
归经的确定依据
归经的确定主要基于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位,并结合临床实践归纳,具体而言:
- 功效与主治对应:药物对特定脏腑经络病症的治疗作用,是其归经的直接依据,如黄连味苦性寒,能清心火、泻胃热,主治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故归心、胃经;附子味辛性热,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主治亡阳厥逆、肾阳不足,故归心、肾、脾经。
- 药物自然特性:部分药物的归经与其生长环境、形态颜色相关,如藤类药物(如鸡血藤)多归肝经,因肝主疏泄,喜调达,如藤蔓之舒展;矿石类药物(如磁石)多归肾经,因肾主骨生髓,而矿石质地沉重,与“肾藏精”的特性相应。
- 取象比类:通过药物的自然现象类比人体生理病理,如“酸入肝”,因酸味有收敛之性,与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相关;“辛入肺”,因辛味能发散,与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相应。
归经的临床意义
归经理论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价值:
- 提高用药准确性:明确病位所在脏腑经络,可精准选用归经药物,避免盲目用药,如咳嗽一症,若为风寒袭肺(病位在肺),选归肺经的麻黄、杏仁;若为肝火犯肺(病位在肝、肺),则需选归肝经的黄芩、桑白皮,并配伍归肺经的药物。
- 指导配伍增效:通过“引经药”引导方中主药直达病所,如治疗头痛,阳明经头痛(前额痛)用白芷(归胃经)引经,少阳经头痛(两侧痛)用柴胡(归胆经)引经,太阳经头痛(后枕痛)用羌活(归膀胱经)引经,可显著增强疗效。
- 解释药物作用机制:归经可阐释药物功效的内在逻辑,如黄芪归脾、肺经,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因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皮毛(司开合),故通过补脾肺之气而发挥功效。
常见中草药归经举例
药物名称 | 性味 | 归经 | 主要功效 |
---|---|---|---|
麻黄 | 辛、微苦,温 | 肺、膀胱经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黄连 | 苦,寒 | 心、脾、胃、肝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黄芪 | 甘,温 | 脾、肺经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
柴胡 | 苦、辛,微寒 | 肝、胆经 | 疏肝解郁,退热升阳 |
当归 | 甘、辛,温 | 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杏仁 | 苦,微温 | 肺、大肠经 |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
石决明 | 咸,寒 | 肝经 |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
归经理论的注意事项
归经并非绝对,多数药物归多经(如当归归肝、心、脾经),需结合药物整体性能和病情配伍;归经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相互关联,需综合运用,如黄连苦寒归心经,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清心火效佳,归经本质是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功能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器官并非一一对应,需避免简单对应。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归经与四气五味有何区别和联系?
解答:归经与四气五味同属中药性能理论,但侧重点不同,四气五味(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反映药物阴阳属性和滋味功效,如寒性药清热,辛味药发散;归经反映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路径,如辛温解表药多归肺、膀胱经,二者相互关联,如黄连苦寒(性味),其清心火、泻胃热的作用需通过归心、胃经(归经)来实现,共同构成中药“辨性用药”的理论体系。
问题2:如何根据归经理论选用中草药?
解答:需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明确病位所在脏腑经络,如患者出现咳嗽、痰黄、喘息,病位在肺(肺主呼吸),辨证为肺热证,应选归肺经的清热药,如黄芩、桑白皮;若同时伴有腹胀、纳差,病位兼及脾(脾主运化),需配伍归脾经的健脾药如茯苓、白术,即“培土生金”,可根据引经药理论增强疗效,如治疗太阳经头痛,在方中加入归膀胱经的羌活,引导药力直达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