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特征的肠道传染病,中医称为“肠癖”“滞下”,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或内伤饮食,损伤脾胃,肠道传导失司所致,中草药治疗痢疾历史悠久,注重辨证施治,通过清热燥湿、凉血解毒、调气行血、涩肠止泻等法,可有效缓解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中医认为痢疾病位在肠,与脾、胃、肾关系密切,核心病机为湿热、疫毒蕴结肠道,气血凝滞,传导失司,中草药治疗紧扣病机,常用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直折肠道湿热;凉血解毒药如白头翁、马齿苋,清除疫毒、凉血止痢;调气行血药如木香、槟榔,疏通气机,改善里急后重;涩肠止泻药如石榴皮、仙鹤草,适用于久痢体虚者,标本兼顾。
以下为临床常用治疗痢疾的中草药:
药名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痢疾相关) | 用法用量(仅供参考) |
---|---|---|---|---|
马齿苋 | 酸寒,归肝、大肠经 |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湿热痢、疫毒痢,腹痛、下痢赤白 | 15-30g,煎服或鲜品捣汁 |
黄连 | 苦寒,归心、脾、胃、大肠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痢之腹痛、里急后重 | 3-10g,煎服(过量伤胃) |
白头翁 | 苦寒,归胃、大肠经 |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热毒血痢,高热、腹痛、脓血便 | 9-15g,煎服 |
秦皮 | 苦涩寒,归肝、大肠经 | 清热燥湿、解毒止痢 | 湿热痢、里急后重 | 6-12g,煎服 |
木香 |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经 | 行气止痛、调中导滞 | 痢疾之里急后重,腹痛 | 3-10g,煎服 |
槟榔 | 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 痢疾积滞、里急后重 | 6-15g,煎服(孕妇慎用) |
仙鹤草 | 苦、涩平,归心、肝经 | 收敛止血、止痢 | 久痢、休息痢,倦怠乏力 | 10-15g,煎服 |
石榴皮 | 酸、涩温,归大肠经 | 涩肠止泻、止血 | 久泻久痢,脱肛 | 3-10g,煎服(实热痢初起忌用) |
鸦胆子 | 苦寒,归大肠、肝经 | 清热解毒、止痢 | 久痢、休息痢,痢下赤白 | 外用每次10-15粒(去壳取仁),分装胶囊吞服(对胃肠道有刺激,需慎用) |
临床需根据痢疾不同证型配伍用药:湿热痢(腹痛、下痢黄赤、肛门灼热)常以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配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代表方如芍药汤;疫毒痢(发病急、高热、昏迷、脓血便)以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寒湿痢(下痢白多赤少、脘闷食少)以炮姜、苍术散寒燥湿,配木香、厚朴行气化湿;休息痢(时发时止、倦怠食少)以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配仙鹤草、石榴皮涩肠止泻,扶正祛邪。
中草药治疗痢疾需严格辨证,如湿热痢忌用温涩药,寒湿痢忌用苦寒药;孕妇慎用槟榔、鸦胆子等,儿童、老人用量宜减;部分药物如鸦胆子对胃肠道有刺激,需饭后服用或改剂型;若出现高热持续、脱水、便血量多等重症,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辛辣、油腻,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相关问答FAQs
问:中草药治疗痢疾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答: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及个体差异相关,轻症湿热痢,辨证准确用药后,通常1-3天腹痛、里急后重可缓解,脓血便减少;重症疫毒痢或慢性休息痢,需综合调理,可能5-7天或更长时间,若用药3天症状无改善,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问:哪些中草药适合儿童痢疾患者?
答:儿童用药需温和安全,常用马齿苋(清热止痢,鲜品捣汁更易吸收)、山楂炭(消食止泻,适用于食积痢)、焦白术(健脾化湿,适用于脾虚久泻),剂量需根据年龄、体重调整,一般为成人量的1/3-1/2,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苦寒伤脾胃或温燥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