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槐角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柄及杂质,干燥而成,其气微,味苦,性寒,归肝、大肠经,是一味临床常用的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药,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槐角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历代医籍对其功效多有记载,其性寒味苦,既能清热泻火以治实热证,又能凉血止血以疗血热出血,还能润肠通便以解肠燥便秘,多用于肠热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槐角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止血、降压、抗炎、抗氧化、降血脂等广泛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从化学成分来看,槐角的活性物质丰富,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皂苷、多糖及脂肪酸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如芦丁(芸香苷)、槲皮素、染料木素等,这些成分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炎、抗氧化及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生物碱类以槐角碱、槐定碱为代表,具有降压、抗心律失常、抗肿瘤等活性;皂苷类成分如槐角苷,具有免疫调节和降血脂作用;槐角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营养机体、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槐角的炮制方法不同,其药性和功效侧重也有所差异,临床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炮制品,传统炮制方法包括生用、蜜炙、炒黄及炒炭等,具体炮制工艺与功效对比如下表所示:
炮制方法 | 炮制工艺 | 性味归经 | 功效侧重 |
---|---|---|---|
生槐角 |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 苦,寒;归肝、大肠经 | 清热泻火力强,多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肿痛 |
蜜槐角 | 取净槐角,加炼蜜拌匀,稍闷,文火炒至不粘手 | 性偏润,寒凉之性稍缓 | 润肺止咳,兼能清热,适用于肺热咳嗽、肠燥便秘 |
炒槐角 | 取净槐角,文火炒至表面微黄,有香气 | 寒性缓和,味甘 | 缓和苦寒之性,增强健脾止泻作用,用于脾虚泄泻 |
槐角炭 | 取净槐角,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 | 苦、涩,微温;归肝、大肠经 | 收涩止血力强,用于各种出血证,如便血、崩漏、痔疮出血 |
在临床应用中,槐角常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如治疗肠热便血、痔血,常与地榆、槐花、侧柏叶等同用,如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清热凉血、止血解毒之功;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常与天麻、钩藤、石决明等配伍,以平肝潜阳;治疗肠燥便秘,多与火麻仁、杏仁、郁李仁等润肠药同用,既能清热又能润下,现代制剂中,以槐角为主要成分的槐角丸、槐角栓等,广泛用于痔疮出血、肛周瘙痒等症,疗效显著。
药理研究证实,槐角的止血作用与其所含槲皮素、芦丁等成分能缩短凝血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其降压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周血管实现;抗炎作用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组织水肿相关;抗氧化作用则源于其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能力,槐角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对高脂血症模型动物具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使用槐角时需注意其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孕妇及月经期女性应慎用,因其有活血作用,可能引起出血;过量服用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用量为6-12g,煎汤内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相关问答FAQs
Q1:槐角和槐花有什么区别?两者功效有何侧重?
A:槐角是槐树的干燥成熟果实,槐花是槐树的花,两者性味均为苦寒,归肝、大肠经,均能清热凉血,但功效侧重不同:槐花偏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多用于肝火目赤、头痛出血,如槐花散(《本事方》)治便血;槐角偏于润肠通便、清热泻火,长于治疗肠热便秘、痔疮肿痛,且其药力较缓,作用持久,临床常二者同用以增强清热凉血之效,如槐角丸中槐角、槐花同用。
Q2:孕妇可以使用槐角吗?为什么?
A:孕妇应慎用槐角,槐角性寒,孕妇体质多偏热,但寒凉之品易伤及胎元,且其含有的生物碱等成分可能对子宫平滑肌产生一定兴奋作用,有引发宫缩、导致流产的风险,若孕妇出现实热证(如便秘、痔疮出血),需在医师指导下,配伍健脾安胎药物使用,并严格控制剂量,不可自行长期服用。